張靜寧
自然災害面前的險情救援能力,是社會多方資源和力量協同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在近期河南暴雨的救援中不斷得到印證。
2021年7月20日起,河南中北部出現大暴雨,鄭州、新鄉、開封、周口、焦作等地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河南鄭州、新鄉、開封、周口、洛陽等地共有1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極值。在這樣罕見的極端自然天氣造成的災害中,多方社會主體竭盡全力抗災救災,顯示出了立場一致、分工明確、全民參與的“立體救援”格局。
災難險情衝擊下,形成多方救災合力
從近幾年發生的突發、具有破壞力的災難救援來看,當前我們的救援力量逐漸形成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解放軍、公安機關、消防部門、民兵、應急管理部等組成的應急救援中堅力量。他們具有系統的反應機制、專業的知識、裝備以及完善的組織架構,由宏觀層面統一調配。
在此次河南暴雨中,他們的身影塑造了無數感人瞬間。在汛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中部戰區啓動應急預案,緊急派出3000名解放軍趕赴河南緩解汛情,為防止管湧導致決堤,解放軍們用手刨土的方式進行緊急處置,他們冒着暴雨站在泥中,加固河壩;此次救援中打通生命通道的“黑科技”也備受稱讚,如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派的翼龍無人機空中應急通信平台,為一直沒有通訊信號的受災羣眾帶來了五個小時的通訊信號。
第二部分主要是社會專業救援力量。我國現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多是本行業或相關企業的應急救援力量,主要分佈在醫療行業以及災情相關的企業單位。
比如此次備受關注的北京積水潭醫院專家志願者、以及因捐贈物資受到輿論稱讚的鴻星爾克、蜜雪冰城等企業。還有類似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河南省物業協會等各地民間行業協會,都參與其中,也成為社會應急救援骨幹力量的重要補充。
第三部分主要是近兩年快速崛起並逐漸專業化的民間救援機構。它們隨着這幾年實際開展的救援項目日益規範化、成熟化。他們大多是民間專業、獨立的純公益緊急救援機構。
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民間救援組織有藍天救援隊、中國紅箭救援隊、北極星救援隊、公羊隊、綠野救援隊等。還有一些地區性的民間救援分隊也陸續出現在部分災區一線,從此次河南暴雨的救援情況來看,這股來自民間的救援力量正在變得更加專業和強大。
第四部分救援力量是在此次救援中最新穎、影響力最廣泛的網絡救援力量。所謂網絡救援主要是指網友通過社交媒體發佈求助信息及救援公告,搭建信息收集通道並傳遞災區實時情況。
如7月20日晚間,大學生Manto在騰訊文檔上創建的表格《待救援人員信息》僅兩日瀏覽量便達到250萬次,類似救助信息與網絡互助通道成了此次災情中來自“普通人的微光”。
日益規範化的民間救援力量
我國現有的多數民間救援隊伍,大多是從汶川地震之後開始逐漸萌芽,在2015年、2016年前後井噴式發展。
早期,這種快速發展的現狀以及其“純民間”的主要性質都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也就是救援隊沒有“名分”。由於民間救援隊沒有救護、行醫權,“只能搜,不能救”的制度障礙,是眾多民間救援隊面臨的尷尬。再比如不少救援隊都屬於非營利組織,這讓規模逐漸擴大的部分隊伍存在資金匱乏、資源短缺的問題,進而影響救援效果。還有一個重要的短板就是民間救援隊人員的技能培訓,救援隊內部技能嚴謹化和服務的專業化方面,都缺少相關的認定標準。
近幾年隨着國家應急政策的完善和部分地區政府對救援隊的支持,不少民間救援組織逐漸發展壯大,像網友較為熟悉的藍天救援隊和公羊隊,其資金來源也主要包含了會員、社會捐贈以及政府部門支持多個方面。
此外,越來越多的省、市、自治區逐漸開始設立各自的授權隊伍,不少隊伍以民辦非企業單位、協會的形式註冊或掛靠到主管單位上。
而就隊員的專業性來説,較大的救援組織內部都逐漸展開了有周期性的培訓活動,有嚴格的考核制度。由於不同的救援組織側重方向不同,其專業性考核標準也有一定的差異。
比如北極星救援隊主要聚焦在山地救援領域;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主要以道路救援為主。總體上説,民間救援組織的專業素質和救援能力正在得到明顯提升。
從此次河南的救援情況來看,有一百餘家民間救援隊在鄭州市慈善總會成立的“7.20洪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協調中心”報備,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開展救援工作。
藍天救援隊多名救援人員在午間深入當地災情嚴重區域進行救援工作
藍天救援隊、北京綠舟救援隊、公羊隊、獵鷹應急救援、曙光救援隊都派出了多個梯隊,分別前往災情嚴重的不同地區,它們內部大部分有嚴格明確的管理機制和豐富的救援經驗。雖然目前針對社會救援組織的發展規範及相關標準還未能充分完善,但是民間救援組織在災情救援中起到的重要支持力量和專業化發展方向正在成為共識。
暴雨中的社交化網絡救援
網絡式救援可以説是近幾年出現的新型救援方式之一,主要是網友通過各種網絡平台擴散救援聯繫方式和災害防範自救指南,以達到對更多普通人的救助目的。
此次河南暴雨中,網絡救援的力量也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其主要的救助方式有三:
一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為主的求助信息傳播。自7月21日起,微博陸續置頂 #河南暴雨互助#、#河南暴雨救援#、#防汛救援第一線# 等話題,數千萬條求助信息在這些話題下被大量轉發;
還有不少官方組織通過微博發佈需要的物資與受困情況,通過網絡搭建起了災區與救援隊之間的“生命橋樑”;
此外,主流媒體通過文字和短視頻實時播報本地雨情、交通路況、災情救助、闢謠信息等情況,也都在不斷地幫助災區中的人們脱離險境。
河南廣電官方 APP 旗下的官方微博 @大象新聞 擴散 #河南暴雨互助#話題通道
二是以短信、表格、文檔等方式傳播的救援人員信息。由於暴雨導致的通訊基礎設施中斷,很多羣眾無法通過網絡發出求救信號,這讓微博求助號碼1069009009“派上用場”。可以在沒有4G信號的情況下,通過短信獲得救助。
而以Manto創建的《待救援人員信息》為代表的文檔表格,在石墨文檔、飛書文檔、有道文檔上也都出現了類似的傳播。其中不僅包含了災區個人的求助信息,還囊括了避險地點、漏電地區、救援隊信息、醫療信息等大量救助內容,支撐着河南本地與外界的信息大規模互換。
三是以各類APP為主的互助專區,最顯著的便是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等多個相關產品。他們上線的“互助地圖”板塊,包含了當地最新的市民互助點、聯繫電話及受困情況等。
而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也開設了“河南暴雨”等相關專區,通過視頻方式發佈互助信息,不僅通過可視化的特性為羣眾提供了更加具象的指引,也透過短視頻的方式形成了全國網友的共情和共識。
不論是哪一種救援形式,此次鄭州暴雨的整體救援機制所形成的巨大救災合力,有目共睹。這種多方參與、協同救災的“立體救援”模式,是在面對重大災難事件時,羣眾自發產生的,他們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務於救災信息的傳播和救援第一線。這不僅是人們樸素道德情感的自然抒發,更是團結奮鬥的民族精神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