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伴隨着體育強國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全民健身的不斷升温,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體育器材與體育運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其發展前景不可小覷。
在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體育器材行業正發生着明顯變化:一方面,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對體育健身有了更專業化、個性化的需求。不少健身愛好者在選擇健身房的時候,會關注場所內的器材是否齊全、先進、智能,能否更好地滿足訓練需要。
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場景也從原來的以公共設施、健身房等場所為主,開始向家庭場景拓展。打破“場館思維”侷限後,智能健身應勢興起。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居家健身成為一種新風尚,健身鏡、划船機、橢圓機等帶有交互性、智能化功能的健身設備銷量持續增長。
早在智能健身市場開始火熱前,不少企業就已經瞄準了這條新賽道。來自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智能健身領域已有10餘家企業產生了超20起融資,融資金額從數百萬元到數億元規模不等。
在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汽車廣為普及的今天,體育器材供給企業該如何順應趨勢,擁抱智能化浪潮?
調整思路、主動求變是關鍵。目前,在我國近24萬家體育器材相關企業中,約超七成為中小微企業,產業“小散亂”的情況比較明顯,這樣的格局顯然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企業須跳出仿製、粗加工、拼價格的老路子,避免同質化競爭,在軟件、硬件上雙管齊下。
軟件要“硬”。智能化體育器材離不開軟件支撐,而這方面恰恰是體育器材企業的薄弱之處。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領一席之地,相關企業需要加強對軟件開發的重視程度,在軟件操控性、實用性上狠下功夫,打造過硬的人才隊伍和技術開發團隊,讓軟件實力強起來。
硬件要“軟”。傳統的體育器材,更多的是看設計、材料和製作工藝,智能體育器材還要做好硬件和軟件的融合,讓器材的新功能更完善、更實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星辰大海,任爾翱翔。14億人口的大市場,數萬億規模的大產業,體育器材企業要牢牢把握體育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讓更多智能化、實用性高的體育器材服務廣大消費者,為體育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