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敦煌印象:沙漠綠洲瓜果香 小葡萄催生大產業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綜合

  甘肅敦煌9月1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 李亞龍)四川客商王財明1995年來到敦煌,在這片離沙漠最近的綠洲城市做起了葡萄生意,已有22年之久。每年這個季節,他都從敦煌地頭收購幾百噸葡萄,向內地發貨。“敦煌葡萄顆粒飽滿、串行好看,含糖度高但不膩甜,鮮食最好”。他説,長久以來,新疆葡萄名氣大,事實上,敦煌葡萄和它不相上下,只是新疆葡萄熟得早一些,敦煌因為晝夜温差更大,相對晚一些。

  9月1日,第七屆中國・敦煌葡萄文化旅遊節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葡萄客商和專家為葡萄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並洽談產銷合作。會上,王財明等客商被評為“敦煌葡萄銷售領軍人物”。同時,此間還評選了葡萄生產領軍人物、葡萄產業科技領軍人物等進行表彰。

  圖為敦煌市七里鎮葡萄園開園。 李亞龍 攝

  敦煌因日照時間長、晝夜温差大,適宜種植各類瓜果,素有中國“瓜果之鄉”美譽,被中國農產品協會葡萄分會授予“中國鮮食葡萄基地”。近二十年來,該市為增加農民收入,持續發展葡萄產業,截至目前,全市葡萄種植面積約20萬畝,年產量約20萬噸,產值近10億元,鮮果的外銷量佔總產量的95%以上。

  據敦煌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原產西域的葡萄經由敦煌陽關傳入內地。1日,記者和客商、專家一同走訪觀摩葡萄園時看到,2000多年後的今天,古陽關下已是葡萄萬頃,最先開始規模種植葡萄的陽關鎮已成為敦煌市第一個“葡萄專業鎮”,也成為該市第一個農民人均收入過萬元的“富裕鎮”。

  酒泉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何謀保表示,酒泉是甘肅傳統的農業大市,有祁連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作為灌溉水源,光熱水土等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優越,敦煌市更是世界公認的最適宜栽植鮮食葡萄的四個地區之一,本屆節會將推廣新興技術、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產值,全力打造葡萄產業“升級版”。

  事實上,近年來,敦煌小葡萄已催生大產業,該市連續舉辦了“葡萄文化旅遊節”、吃葡萄大賽、葡萄仙子評選、葡萄花車巡遊、葡萄高峯論壇、優質葡萄品鑑等,這些活動以“葡萄為媒”,成為絲路古城的狂歡節,也使“敦煌牌”、“陽關牌”葡萄品牌逐步走俏海內外。

  敦煌市副市長李進銀介紹,敦煌葡萄已遠銷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武漢、廣州、拉薩、哈爾濱、銀川等30多個大中城市,贏得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然而,近兩年來,受國際國內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總體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敦煌葡萄銷售價格波動較大,一度出現“賣難”、“傷農”的情況,再加之極端天氣影響,部分農户發展葡萄產業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

  圖為客商在葡萄園觀光、品嚐敦煌的瓜果。 南如卓瑪 攝

  為此,李進銀提出,堅決落實標準化生產措施,嚴格規範葡萄銷售市場,堅決杜絕“打白條”、拖欠貨款等坑農害農行為,同時要全面推行質量追溯制度。

  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劉俊表示,中國葡萄產業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到2016年底,實現了面積、產量“雙千萬”的突破:面積1212.4萬畝,產量1374.5萬噸,排中國水果第四位,鮮食葡萄佔據世界產量的半壁江山,中國已成為世界葡萄生產大國。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面積大,產量高,普通葡萄果品賣難,價格兩極分化,優質葡萄產品供應不足和生產方式落後等問題,困擾着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劉俊説,近年來,敦煌大力發展高效種植農業,帶動旅遊、觀光、營銷等一系列產業的協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農民增收開闢了新途徑,走出了三產融合的新模式,值得借鑑和學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