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大學霸夫婦隱居深山,種田17年開墾2500畝荒地,父母已認不出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綜合

每個人的人生選擇千差萬別,有的人一生為事業拼搏;有的人為理想奮鬥終生;有着人選擇在家庭中安穩度日;也有的人選擇“避世而居”,如陶淵明那般嚮往桃花源。

有一對夫妻便是屬於選擇尋找“桃花源”的一類人,他們皆是北大教師王青松和他的妻子,卻在大好年華的時候擇了一座深山,並修了一間木屋,就開始了17年之久的種田畜牧的生活,他們的故事又有着怎樣的後續呢?

一、王青松:北大才子

為何身為北大教師的二人會放棄繁華都市的生活,而選擇到深山中過原始般的生活呢?且來看看他們二人的故事。

王青松,出身於河南洛陽新安縣。河南洛陽有一座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興建起來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美稱,距今已有了近兩千米的歷史。正是因為靠近歷史悠久的白馬寺,所以孩童時期的王青松就喜歡上了武術,小小年紀的他就能夠打得一套拳法。

也正是武術的這種不放棄、超常的毅力讓王青松養成了堅毅的性子。長大後的王青松正是憑藉着這種毅力和他的聰明才智,考上了當地的機要局。

在機要局中,他還練就了過目不忘的本領,一段古漢語只需一遍便能夠背下來,一天就能500個電話號碼歸類,可謂是十分令人的記憶力。

在1977年高考恢復後,王青松順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系,成為了北大法學系的一名高材生。曾做了一段時間的機要幹部儼然讓王青松頗具領導氣質,做事有條不紊的他更是成了班裏同學的老大哥,很是受同學們的歡迎。

不僅如此,他在專業上也是十分出色,令人敬佩,比小他6歲的師弟唐師曾在《我鑽進金字塔》一書中如此説道:“他(王青松)舉手投足間都有重權在握的穩重,乃至晚上我睡覺翻身都輕手輕腳心懷敬畏。”

大學畢業之後,王青松並沒有同大多數人一般到社會工作,而是選擇了繼續在學校任職,負責一些日常的教育工作。

在1985年前後,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股“養生”熱潮,而從小就愛鍛鍊身體,對養生頗有研究的王青松便在北大校園內傳授起了有關養生方面的知識。隨着名聲的傳開,來跟他一起學習養生的學生越來越多,最終在系領導的幫助下,王青松還開設了一個養生班,招收了不少校外學員,將養生班辦得如火如荼。

不僅在事業上有小成,在愛情上他也遇見了一生相守的人。

那是在這些跟他一起學習養生的學員中的一名女孩,名喚張梅,比王青松要小上12歲,不僅想得漂亮温婉,還是一名高材生,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後來還成為了北大的一名教師。

王青松是在養生班上認識的張梅,並且對她一見鍾情了,因此他主動追求張梅,在王青松的熱烈追求下,張梅也為學識淵博、儒雅有禮的王青松所吸引,慢慢地喜歡上了王青松。最終兩人也成功的走到一起,還步入了婚姻殿堂。

縱觀王青松的前半生,可以説他是幸運的,學歷、事業、愛情皆是有了一個好的結果。可人生又豈會是一帆風順、全盡人意的呢?在1990年之後,王青松的人生儼然有了另一番走勢,也正是急轉直下的境遇讓他選擇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不得志的夫妻,“遁入桃源”

正如任何事物都會有衰退的一天,王青松的養生班亦是如此。在這股養生熱潮逐漸平息之後,養生班上的學員也越來越少了,迫於無奈的王青松便將養生班給關閉了,再次投入到了他的學術教學上。

可誰曾想,他最擅長的學術也給了他巨大的一擊。彼時,王青松報考了北大哲學系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儘管他在單科和總分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本應該是能過如願的,可偏偏學校不予錄取,這使得他十分受打擊。因此,在第二年的時候,他又轉考法律系,卻依然落了榜。

不僅王青松遇到了人生的瓶頸,他的妻子張梅亦是十分不順利。已經在北大教了5年書的她卻始終無法憑上講師職稱,亦是十分灰心。

昔日的天之驕子同時陷入了事業低谷,他們一度無法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學業有什麼價值,而被這種喪氣的情緒所佔據的生活亦是與他們期待的生活大相徑庭。因而,始終渴望內心寧靜的王青松和妻子張梅決定到大自然中去尋找這一份寧靜。

1994年時,王青松夫妻搬到了北京與河北的郊區,在郊外的十畝地上生活着,他們似乎有點明白了心中想要的生活。那段時期的王青松還沒有停止在北大的工作,而是每天花五個小時的時間在車程上。

在2000年時,下定了決心的王青松帶着妻子徹底離開了北大,用多年來的積蓄承包了北京城外2500畝的荒山,開始了他們真正與世隔絕的生活。

儘管當王青松和張梅作出辭職種地的決定時,受到了來自父母和親朋好友們的極力反對,王青松夫妻依舊堅定想法,踏上了他們心中的“桃花源”。那麼多年後的他們又是怎樣一番面貌呢?

三、與世隔絕的17年生活,父母已經認不出

在擁有了2500畝的荒山後,王青松夫妻便開始“從無到有”的生活,他們搭建了一個簡單的房屋,並種了許多的糧食作物和蔬菜瓜果,養殖了雞、豬、羊等家禽,自給自足。這乍一看像古代小農經濟的生活,但身為高材生的王青松自然是更加有規劃一些的。

在王青松的規劃中,他決定要打造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用豬、牛、騾子以及黑山羊等等的糞便作為作物的養料,而種出來的糧食也能夠作為動物的食物。王青松的目標便是要將2500畝荒山變成純天然的王國。

而這個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因而他們又從外面僱了十幾個農民工,維持着這個天然生態鏈的運作。為了遠離外界的紛紛擾擾,王青松家裏甚至沒有通電,也沒有電視和通信的工具,幾乎是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恍如“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在山裏不久後,妻子張梅還生下了兩人的的兒子。因此他們每天的日常又多了一項,便是帶着兒子去呼吸山裏的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的原生態。在兒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王青松就帶上了他一起去牧羊,小小年紀的兒子已經學會了管理羊羣的技能。

隨着兒子的逐漸長大,王青松夫妻開始為兒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擔憂,儘管他們能夠教授兒子許多知識,帶他去感受大自然,可卻不能讓好奇的兒子對外界有更多的瞭解。因此為了讓兒子能夠擁有選擇人生的機會,他們決定帶兒子迴歸到社會,去接受正規的教育,過回正常人的生活。

在山裏的十幾年中,雖然兩人偶爾有出山,但都是為了辦一些要緊的事情,父母幾乎沒有見過面。在他們出山時,父母早在外頭等着,久未相見的父母甚至差點認不出自己的孩子,淚如雨下的畫面亦是令人心酸。

也許以後王青松夫妻還會再回到山裏,繼續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那都是後話了。

小結

事實上,對於王青松夫妻來説,他們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有着很大的決心的,要承受未知的風險和外界及家人的壓力,但他們依舊選擇了這條不被人認可的道路。正如王青松所説的“我後來也不斷問自己,如果讀了北大的博士,會不會後來的路就不同了?可內心深處的呼喚其實一直在驅使着我。”

人生的答案從來不止一種,每個人走的路也沒有全然一樣的,本心更加沒有一模一樣的,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和道路,只要是遵從了自己的本心,且無愧於自己的家人和社會,便是值得認可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