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後,媽媽的不同反應,決定了孩子的兩種人生

甚至,看着粉絲跟我分享的這個故事,還有點心酸。

那天她跟朋友一起相約去公園,都是三四歲的娃,到了空曠的野外,瘋起來自然什麼都顧不上。

倆人摘了花比着賽往回跑,誰成想快到媽媽們附近的時候,突然絆在了一起。

人摔倒了,花掉了一地,野餐墊上的食盒也被打翻了。

媽媽們趕緊起身去看娃。

她把兒子扶起來,有點生氣的説“摔疼了吧,跟你説過多少次,慢點跑慢點跑,就是不聽!”

兒子抹掉臉上的眼淚,撿起掉落在地上的花,遞到她眼前説:

“媽媽對不起,你別生氣,我不疼”。

她拿過花,説了一句“下次注意哈”。

兒子撇撇嘴,不哭了。

而另一邊,朋友的孩子,一直抱着媽媽的脖子,哭喊着“媽媽,花掉了花掉了…”

朋友説“跑的太快容易摔倒,花就會掉在地上,好可惜,媽媽知道你難過,一會兒媽媽陪你再去摘好麼?”

安慰了一會兒,孩子也不哭了。

兩種處理方式,看着結果是一樣的,孩子都不哭了,但這之後的相聚卻有了不一樣的畫風。

朋友的孩子,還是快樂的瘋玩,好像已經忘記了剛才發生了什麼。

但她的兒子,卻玩不開了,玩什麼都要回頭看一眼她,跑的稍微遠了就馬上掉頭跑回到她這邊。

晚上回家的時候,兒子摸摸她的臉還問了一句“媽媽,你不生氣了吧,還喜歡我麼?”

她心裏突然酸了一下,想到最近自己的口頭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啊!”,想起兒子經常下意識的道歉。

一句話竟然讓孩子沒了安全感,看着她的留言,滿滿的糾結。

是啊,這樣的道歉,哪有什麼欣慰可言呢?

媽媽很後悔,她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但我也真的特別能理解她。

哪個當媽的不是每天早起母愛爆棚,中途被孩子折磨的一路下降,直到晚上睡前降為負數,等娃睡着了又開始復甦,自責,後悔,如此反覆…

脾氣燥的時候,這個套句,可能99%的媽媽都脱口而出過。

“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啊。”

“再不好好寫作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啊。”

“再不xxxx,媽媽不xxxx你了啊。”

……

沒有誰會真的説完就不喜歡孩子了,但孩子卻有可能當真的。

那些近乎討好式的改變,暴露出藏在我們內心的一種強盜式育兒邏輯:【只有優秀,才配被愛】

媽媽心裏有張打分表,減分的理由各式各樣:

“作業寫的讓人崩潰”

“一個故事讓人講800遍”

“經常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

“特別能磨蹭…”

總之,沒有一個孩子能得滿分。

但孩子,卻能輕易給媽媽滿分。

對於最容易被減分的輔導作業,在孩子眼裏的我們,是這樣的:

但在孩子心裏的我們,卻是這樣的:

“想到媽媽平時輔導我的一些畫面,覺得媽媽好偉大,謝謝媽媽。”

“嚴是愛,松是害,我理解媽媽,只是希望下次能不要那麼心急就好,我們一起努力。”

儘管委屈的不得了,但在孩子們心裏,媽媽們仍然是滿分。

母慈,是有條件的,可是子孝,卻是毫無保留的,甚至是謙讓的。

還記得一個粉絲留言説因為孩子生病不肯吃藥,情緒崩潰發火的是自己,沒想到,哄好自己的竟然是孩子。

本該是被理解的年紀,卻早早學會了理解別人。

雖然很暖,但試想一下:小時候他因為不夠優秀學會討好你,長大了他也會因為不夠優秀而討好別人。

而優秀,又該怎麼定義呢?

優秀是個太寬泛的詞,優秀才配被愛也真的是個很可怕的包袱。

因為優秀沒有上限,而制定標準的我們,又有多優秀呢?

我們着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是因為在社會上,優秀的人確實容易被偏愛,但家裏,應該不一樣。

看過這樣一段話説“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好一點,因為這一生,有很多苦等着他吃,童年的温暖,可以在未來幫他治癒痛苦。”

如果家也變成了功利的戰場,不過優秀就不配被愛,那孩子該躲在哪呢?

所以,別再説那些傷人的話了,在父母傷害孩子之後,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停止愛父母,但他們會停止愛自己。

其實,我覺得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把孩子養大,而是能讓他經歷一場不帶功利性的愛。

這樣,長大後的他,才能分辨出什麼是真愛,才會發現原來優不優秀並不重要。

當然,無條件的愛,不是説什麼都不管,不是接納他的所有行為,而是無論他做了什麼,媽媽都會接納他這個人,對他的愛不會改變。

要給夠他通往優秀的指導,也要給足他面對不夠優秀的底氣。

讓他可以【終其一生,都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因為優秀是個冷冰冰的詞,而愛是熱乎乎的。

我希望,在若干年後的一個傍晚,他和我肩並肩散步時,可以笑着對我説:

“媽,TA説遇到我,真的太幸運了!”

而不是

“媽,我升職了加薪了,現在終於配得上TA了…”

而我會一如往常的説“我就知道,你值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摔倒後,媽媽的不同反應,決定了孩子的兩種人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