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否》:墨蘭比明蘭聰明卻沒她過得好,因為她輸在這一點上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綜合

《知否》中,盛家四個姐妹中,除了如蘭是下嫁,其他三個人嫁得都不錯。同樣是高嫁,華蘭、明蘭都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墨蘭卻生活得痛苦。

其實墨蘭人生的不幸,早在她還小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因為她是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而明蘭卻是成長型思維方式的人。

1、墨蘭注重成功,明蘭注重努力

我們來看一下墨蘭和明蘭小時候的故事。

墨蘭比較受寵,所以她得到了盛紘的處處關注,這讓她今後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拔尖”,為了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比如她其實不想去盛家老太太那裏,可是為了表現自己比別的姊妹聰慧,她還是依然努力在祖母面前表現自己。

她長大後更是如此,處處掐尖要強,想壓別人一頭。

孔嬤嬤受邀來給盛家三位姐妹講述插花、烹茶等功課,墨蘭偏偏要表現自己,引起孔嬤嬤的注意,最後引發了三人的矛盾爆發。

而明蘭不同,因為從小不受寵,所以,她更加註重努力,不敢表現自己。

在小時候,她隱忍自己的投壺能力。讀書時,她隱忍自己的獨到見解。孔嬤嬤教學時,她從不張揚,反而是把她説的每句話都記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

誰不想受表揚,誰不想被認可,這是能夠增加自信的表現,可是過於注重外在的成功,就很容易偏離努力的方向。

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的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她們只會不斷地證明自己,為了證明自己,她們會掩飾自己的錯誤,甚至忽視自己的錯誤,以至於不再成長。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她們更加註重努力,通過各種努力,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2、墨蘭墨守成規,明蘭勇於嘗試

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造成看待成功的角度不同,所以她們面對新事物的方法也不同。

墨蘭在詩詞上非常有心得,也經常被表揚,所以她就沉浸在自己的優勢裏,不再嘗試其他新的活動。

而明蘭,她則是樣樣去嘗試。

比如打馬球。

姐妹三人一起去打馬球的時候,墨蘭就曾説過她不想去,因為髒兮兮的,不想去。因為她在這件事上沒有優勢,所以她才會放棄。

但是明蘭不用去想成敗,只要享受過程便好,所以才沒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有一位小提琴家10歲時,便完成了小提琴秀,可是她跟着著名老師學習之後,她卻發現自己哪都做得不好,甚至連拿小提琴的姿勢也不對。

她陷入了恐慌中:她害怕努力後依然會失敗……如果你去參加試演,但是並沒有真正為之努力,沒有真正好好準備,沒有盡全力,那麼你沒有贏得這個機會,你至少有一個藉口……沒有什麼比説出“我付出了我的所以,但依然不夠優秀”這句話更難的事了。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最大的恐懼就是:努力後還是失敗,讓自己找不到藉口。

所以他們寧願止步不前。

但是後來這位小提琴家想明白了:你必須為你最喜歡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果你熱愛音樂,你一生勢必要為此而奮鬥。

不管你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是在嘗試新事物,成長型思維才能讓你安心地付出全部努力,並活成成功。

3、墨蘭在乎價值,明蘭活出自我

墨蘭始終把自己看得很重,也始終在衡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價值。

還沒有結婚時,她就會想各種辦法討好盛紘,得到他的歡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記得劇中,長柏中榜而長楓沒有中榜,墨蘭就發脾氣説,都怨長楓不爭氣,爹爹都不來看他們了。

結婚後,她也是想辦法討梁晗的歡心,不停地給他納妾,把“房子都塞滿了”。

但是我們看看明蘭呢。

她敢於拒絕自己不想要的婚姻。

她説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應該系在一個男人身上,她想要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結婚後,她也沒有一味地討好顧廷燁,而是做好自己大娘子本分內的事情,掌管好自家的院子,教導好顧廷燁的孩子。

這就是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最大不同。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結果。如果你失敗了,如果你不是最好的,那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成長型思維模式能讓人在不計成果的情況下去評估自己所做的事。

他們會着手處理問題,計劃新課題,致力於重要的工作。

也許他們沒有成功,但他們在努力處理事情過程卻有着深遠的意義。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從來不認為某些目標可以肯定自己的價值,也不會以此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

而是會在這種不斷追求中,找到自身價值所在。

決定你成長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維模式的差異才是人生的分水嶺。

你更關心別眼裏的你是否聰明還是怎麼才能變得更聰明?

你想變得完美了再參加比賽,還是想在比賽中變得完美?

成功往往是一時的,而成長才是一輩子的,況且沒有成長,也不會有真正的成功。

希望你也能夠擁有成長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