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和你的祖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讓世界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因為支援英國王儲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國內的教學項目,我很幸運地在1月初就從倫敦回了到北京,得以親身經歷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疫並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過程。
早些時候,在電話和視頻裏聽着那些老朋友因恐懼而抽泣,他們的子女在身後忍着眼淚用鼻音問好,看到當地空空的超市貨架,以及醫護人員和老年人對着空貨架哀嘆,這些場景直戳我的淚點。我立即決定要為當地的朋友們做點什麼,盡一份中國力量。
可愛的中國包裹
在郵寄給英國朋友的包裹裏,我採購的口罩、護目鏡、紙抽、捲紙、防護手套等防疫物資分別填滿了6個大紙箱。在緊急網購口罩等物資的時候,我相當慶幸地從我那位找不着手機開機鍵的嬸嬸和遠在景德鎮山腳下的師兄那裏得到了大力協助,他們幾乎都轉型成為“腰纏無數口罩的供應商”。那期間,我們家變成了小區門口快遞一條街上的“快遞大户”,每次我一出小區取件,“402的姐來了”等各種召喚聲此起彼伏。
自從我和家人開始在家門口攤開一地大紙箱子,把來自各地的防疫物資分批裝箱,負責樓內消毒的幾位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就沒能靠近過我家。為了縮減在郵局停留的時間,我事先買好了包裹單在家填寫,因為要反覆拓寫,幾支圓珠筆都寫到沒墨了。在6個大箱子被裝上小拖車拖去郵局的路上,我還擔心自己因為這一路的體力活導致體温上升,會被郵局工作人員當成疑似病例給帶走……然而,當我被郵局的體温槍顯示的紅燈嚇得虎軀一震的時候,結果卻顯示:34攝氏度,體温正常……
郵局工作人員得知這些箱子是寄給國外的防疫物資之後,特意加開了一個櫃枱幫我驗貨、登記,忙得滿頭冒汗,還向我介紹國際運輸的最新動態,讓我為可能出現的延時情況做好心理準備。包裹郵寄之後,我的心就像與包裹一同被寄走了一樣,我天天捧着手機查物流進程,比快要參加高考的學生都着急。
最初與英國朋友們聯繫、準備寄物資時,還擔心他們是否願意提供具體地址和電話(畢竟這是隱私),沒想到他們毫不猶豫地用黑體字着重回復了所有收件信息,並強烈期待儘早收貨,這對於平時一貫矜持的英國人來説還真不多見。我這次支援的英國朋友年紀都很大,最年長的98歲,最年輕的也有60歲。其中一位是我朋友的奶奶,曾經熱情地招待我去家裏做客,現在獨自一人住在一個小鎮上。當我與這位朋友聯繫時,她特別感激地説:“我奶奶是勇敢的好姑娘!一定能等到你寄的包裹!你的包裹將成為她今年收到的最可愛的生日禮物!”
英國皇家郵政也在疫情期間做出了感人之舉。在他們的官網上,有一句話特別樸實有力:“500年來,皇家郵政一直是英國基礎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疫情期間為人民傳遞信件和包裹,是讓國家始終凝聚在一起的最直接的方式。”疫情期間,皇家郵政甚至還提速了。我的包裹被當地海關順利放行,並在24小時內轉運進投遞局,然後被安全送遞到我那些朋友的家門口。一位年長的老者因為不會使用電子郵箱,就拼命給他的兒孫打電話,讓他們聯繫我,表達收到包裹的激動心情。
有一位60歲的老奶奶,曾在早期的郵件裏對疫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表示深切同情,之後又為自己的國家被疫情打擊而難過。當得知我要給她寄包裹時,從不在郵件中使用任何表情符號的她,硬是給我“栽了兩大行花園”。收到包裹後,她又洋洋灑灑地發來一大篇郵件,抒發感激之情,並一改往日的神秘,附上了很多家裏、窗外、畫室的照片請我欣賞,還隆重介紹了她的黑貓“茉莉花”。郵件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非常感謝這些非凡的援助,我們兩口子商量後,決定馬上把兩副珍貴的護目鏡捐給我們本鎮的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還有一位60歲的朋友,是我之前見過的最樂觀的老紳士,但在他發給我的郵件裏卻出現了“恐懼、自私、嘆息”等消極詞彙,這讓我着實為他和他年邁的老父親擔心。得知我給他寄了包裹,他每次郵件中都會寫一段這樣的話:“現在能有‘期待可愛的中國包裹’這件事支撐着我,讓我覺得自己可以挺過這場風暴……我期待能再和你一起喝熱巧克力的那一天早日到來,以後你在英國喝的熱巧克力都由我來買單。”
“防空洞”俱樂部
國內疫情嚴重時期,我在英國、日本、巴基斯坦的老師、同學、朋友們無間斷地發郵件慰問。我也定期向他們報告國內的情況,並提醒他們注意預防。他們對我家為抗疫準備的物資在這次疫情期間發揮了作用很感興趣,紛紛表示自己家也要準備起來,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名為“防空洞”的俱樂部,隨時交流防疫信息。
我所在博士班的導師和同學非常關注我介紹的中國疫情形勢,尤其在英國也開始居家隔離以後,他們一直熱切關注中國人在居家隔離方面的經驗和花費的時間,並表示要爭取更多買麪包的時間在街上舒展一下筋骨。每次聯繫時,他們都要詢問中國下一步的決策和舉措。導師為了不讓我們懈怠,從各大學術網站蒐羅了一長串電子版參考書書單,每個博士生40多本,讓我們懷疑能不能挺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通過學院圖書館疫情期間特別發佈的《讀書者》電子週報,我瞭解到很多英國人的“居家百態”。在週報舉辦的抗疫繪畫日記展裏,有瞪着眼睛對鏡子發呆的,有蹲在地板上向花盆裏的薄荷暗送秋波的,還有像蛇一樣蠕動在沙發靠墊之間的……因為很難買到洗衣粉,所以洗衣服的次數也儘可能地減少,於是畫面裏的人物大都比人猿泰山穿得還要少。
我也經常收集整理中國的抗疫經驗發給學院學生處的老師,請她羣發給每一位同學。比如每天除了出門採購必需品,不要忘了儘早為自己和家人準備一把理髮剪。在日本的同學發給我一個抗疫公益視頻《洗手歌》,裏面詳細演示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正確洗手方式,還暖心地把手形容為“初次見面的手、拜託他人的手、忙碌不停的手、祈禱合十的手、緊緊相握的手……”比枯燥的圖表式説明更吸引人。我把這個視頻推薦給學院老師和同學後,又引發了一波洗手的小浪潮。
反思生活方式
疫情也讓人們開始反思他們的生活方式,通過幾年的留學生活,我發現他們在生活習慣方面與我們確實有許多不同。
首先,他們喜歡吃新鮮蔬果,不喜歡也不熟悉乾貨,如香菇、木耳、腐竹、大棗這些在國內很常見的儲備型食物。當地人吃飯一定要每一口都吃到綠葉鮮菜。雖然也有罐頭食品,但主要是豆類、肉類和魚類罐頭,品種數量都有限,也無法維持太久。我曾經提醒和建議學院的同學多儲備腐竹,結果被告知“從沒有見過”;大棗這種利於長期儲備的食品,就因為外皮褶皺而被當地同學“嫌棄”了;木耳更是成為當地廚房裏的“觀賞植物”,我分給室友的幹木耳沒有人會烹煮。
其次,當地的烹飪習慣也和國內不一樣。英國人的熱菜大多用烤箱完成,像肉食、土豆這些適合烤箱烹飪的食材,以及披薩等半成品都沒有問題。但這些烤箱類食物和新鮮蔬果一旦供應不足,也沒有儲備其他食材,當地人吃飯就成問題了。前段時間,我聽當地朋友説,全家已經被逼無奈開始開墾後院了,準備親自種瓜果蔬菜抵禦疫情……
疫情導致的居家隔離也讓不愛存錢的英國人陷入一定的困境。一位當地的老師隔離期間無事可做,加上可以獲得的津貼十分有限,讓他一度非常絕望,多次在郵件和短信裏表達悲壯之情,不知這種流量用盡且續不上費的日子還能堅持多久。
另外,英國人不習慣用擦手毛巾,致使當地紙巾在疫情期間賣斷了貨。因為英國的日用品原料生產基地大多在海外,疫情期間,這一問題也浮出水面。雖然英國的食品產業幾乎由本國自產自銷,但日用品原料大量來自海外,受疫情影響,無論是生產還是運輸都要聽天由命了。
雖然很多生活習慣和人文個性本身無可厚非,但在危機來臨時卻會讓人們的生活陷入窘境。一位當地朋友在郵件裏説:“現在我幾乎每天都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對自然母親進行懺悔。”我相信,反思過後的改進,才是從危難中學到的最有用的東西。
感恩的心
其實,這次我給郵寄物資的幾位英國老者,都是我留學期間有恩於我的老朋友。
在我中轉住房的兩個月時間裏,幸虧得到其中一位老先生的慷慨收留,讓我住進最漂亮的掛毯卧室,才不至於流浪街頭;那位年近百歲的老奶奶除了每年和我互寄聖誕卡片,還曾經讓她的孫女開了一個多小時車去火車站把我接到家中做客,然後請我去海邊最好的餐廳吃烤魚;當我不慎在夜裏扭傷了腳,痛苦之餘不知該不該叫救護車的時候,一位老朋友通過電話隔空傳授我急救方法——用冰櫃裏的整袋凍豌豆冰敷扭傷的腳腕,效果真的很好;剛做完手術沒多久的那位老紳士,硬是不顧身體還在恢復中的狀況,繫着一條珍藏很久的高級格紋領帶,代替我的父母參加我的研究生畢業展;當我受困於感情而哭得不省人事時,一位老朋友跟我分享自己年輕時的各種情感挫折來開導我,緩解我的鬱悶之情;在我和參考書裏那些刁鑽晦澀的辭藻較勁的時候,一位老朋友直接跪在地板上為我講解,幫助我一舉擊破多個一直困擾我的學術問題……
所以,這一次,在這些老朋友們受到疫情衝擊的時刻,我一定要幫助他們,我要儘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去支援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我很清楚,這點微簿之力比不上戰鬥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給予了他們希望。因為這是一份報答、一份心意、一份來自中國的鼓勵,我相信他們一定可以體會到,正如他們在郵件裏反覆寫道的:“感謝你和你的祖國!”(作者系英國王儲基金會傳統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生)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