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綜合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

有了孩子之後,想必每一位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足夠優秀的人。

那麼我們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

其實關於孩子的培養,還是有很多小技巧的,這些小技巧體現在生活瑣事中,只要父母們能夠有意識地做好這些事,那麼孩子將會越來越優秀!

一、愛孩子,但不溺愛

很多80後、90後抱怨自己小時候總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父母那一輩的人都很含蓄,總是不善於表達愛,所以當80後、90後成為父母之後,就會重視跟孩子表達愛。

愛孩子,本該是非常美好的感情,我們也提倡大膽地跟孩子表達“爸爸媽媽愛你”的感情。

但是,愛也是要有限度的,過分的寵愛成了溺愛,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雖然一直被愛包圍,但孩子的內心是缺乏愛的,這些孩子大都自私,習慣了父母的特殊待遇,只會接受愛,不懂得付出愛;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包辦代替,孩子自己的動手能力低下,難獨立,也會導致孩子缺乏上進心;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習慣自我滿足,價值觀扭曲,在學校這種羣體生活中,容易不合羣,或者被排擠。

所以,愛不等於溺愛,父母們把握好尺度的愛,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懂得尊重、寬容、責任等原則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二、讓孩子參與家務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魏永康這個人,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完成初中的課程,8歲就連級跳進入縣屬重點中學學習,13歲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這樣一個天才少年卻在20歲的時候,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學。

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於是,她就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下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她還親自給他餵飯。

魏永康的母親跟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觀念一樣: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他事情都不用管。

因此也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不會剝雞蛋、不會繫鞋帶、家裏的掃把倒了也不會扶起來......

魏永康的事例就可以給我們警醒:學習成績再優異,生活能力不行,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愛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是不愛做家務孩子的15倍,犯罪率卻只有十分之一。並且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所以我們家長要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務,鍛鍊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手腦配合能力、以及認知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一舉多得。

三、讓孩子吃苦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教育孩子,秉着一切為了你好的原則,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家長的這些心理我們都明白,不希望自己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苦,讓孩子再去經歷一遍。

這種願望是好的,但實際卻可能事與願違。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吃苦,孩子的抗壓能力就會很弱。

近幾年孩子輕生的新聞時有發生,有被父母斥責跳樓的、也有因為成績下滑而跳樓的。

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哪一個父母都不想失去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懂得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一切的經驗教訓需要孩子自己中去感受和體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成長。

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則是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苦,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陪伴鼓勵孩子、給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才能慢慢成熟,並逐漸優秀。

父母之愛子,比為之計深遠。

只有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用長遠的目光來教育孩子,懂得為孩子的未來做打算。

以上3點,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只希望各位父母能心懷遠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