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的孩子不記事?這2件事他能記得清清楚楚
老輩人常講一句話:
“小孩子3歲前不記事兒”
仔細回憶
對於上幼兒園之前發生的事情
確實沒什麼印象
難道,孩子在3歲前真的沒記憶?
嬰兒時期的記憶到底去哪兒了?
今天,豆苗媽就跟大家聊聊
這個有趣的話題
3歲前的記憶真的會消失?
在學術界,有個現象被稱為嬰兒遺忘症(infant amnesia),它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指的是孩子長大後,無法回憶起3歲前的事情。最初被弗洛伊德提出,後來越來越多感興趣的學者也開始對此研究。
嬰兒期遺忘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
“硬件上”——嬰兒最初的大腦沒有發育完成,會對記憶造成影響;
“軟件上”——越小的孩子,理解和表達能力都不足夠,也會影響記憶的形成。
但目前還缺乏統一的定論。
看到這兒,爸爸媽媽是不是有點小失落?
都説孩子出生頭3年很重要,難道咱們之前的陪伴和一腔熱血真真兒就錯付了嗎?
當然不是。
長大後無法回憶起3歲前的事情,通常讓人們誤解孩子是沒有記憶的。
但其實,不記事≠沒記憶。
記憶可能被存進了“小黑匣”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從一出生就有記憶,半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憑氣味分辨出自己的媽媽,兩個月大的嬰兒能夠保持24小時的記憶,而到了18個月則能夠對一個事件保持長達13個星期的記憶。
但只有長到20-24個月海馬體足夠成熟時,才能儲存更長的記憶。
所以,3歲前不記事,是因為隨着孩子大腦發育,中樞神經系統生理結構變化迅速,導致早期記憶的不穩定,絕大多數的記憶會被遺忘。
但記憶並沒有消失,有一些可能會進入潛意識,影響成年後的行為。有一些“深處的記憶還會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下被激活。
寶寶會對哪些事情記憶深刻?
這兩種記憶,通常會被寶寶保存下來。
01
一種,是程序性的動作記憶。
比如,走、跑、擁抱,等等。
這些動作,一旦在記憶中成型,就能夠自發地進行,不再需要意識的努力,且終生都不會忘記。
02
另一種,是一些關於感受和情緒的記憶。
有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跟成年人一樣,會選擇刺激性更高、突發性更強、對孩子造成情緒波動最大的事進行記憶儲存,這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屬於動物學上的本能反應。
豆苗媽想分享兩個真實的經歷:
在我2歲的時候,曾被一隻大公雞追過,直到現在,我看到雞還是會瑟瑟發抖、遠遠躲開......
還有一次是在家裏睡覺,半夜醒來,突然發現只有我一個人,我想哭又不敢哭,那種恐怖至今記憶猶新。
豆苗媽至今不敢一個人睡覺,除非開着燈,我深深的懷疑跟小時候那個經歷有關。
事實證明,極度快樂、極度恐懼等有強烈情緒參與的事情,是有可能被記住的。
“丟失”的記憶,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丟失”了一部分嬰兒時期的記憶,並不代表這個時期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不重要。
有些記憶可能是模糊的,碎片化的,卻會在某一個時間段被激活。
大量的研究證實:
如果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被細心地照顧,他的每一次需求,外界(通常是媽媽)都能及時地給予滿足。他會在潛意識中建立起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內化為心中的“安全感”。
相反,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他們對世界的假設也是冷漠的,甚至充滿敵意的。這些最初的信念和感受會潛藏在潛意識的最深處,但卻可能影響着人的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為他留下“記憶的線索”。
陪他一起經歷那些温暖的、美好的、驚喜的事件,給他一個幸福、穩定的生活......
當他飢餓時,給予及時的滿足;
當他需要幫助時,給予温暖的回應;
當他遭受挫折時,給予鼓勵和安慰。
所有的這些回應和付出,都會在嬰兒時期開始留存,成為未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來源。
不要因為孩子小看起來不記事,就認為陪伴不重要,甚至認為可以隨便打罵。表面上不記事兒,誰對他好,人家心裏門兒清呢。
留言説説
小時候的哪件事,讓你至今仍記憶猶新?
參考文獻:
1、《認知天性》, 作者: [美] Peter C. Brown/[美] Henry L. Roediger III/[美] Mark A. McDaniel
2、《全腦教養》, P 127-132頁
3、Li, S., Callaghan, B. L., & Richardson, R. (2014). Infantile amnesia: forgotten but not gone. Learning & Memory, 21(3), 135-139.
4、Travaglia, A., Bisaz, R., Sweet, E. S., Blitzer, R. D., & Alberini, C. M. (2016). Infantile amnesia reflects a developmental critical period for hippocampal learning. Nature neuroscience, 19(9), 1225-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