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症”越催越慢,除了説“快點”,媽媽更應該學會這3招
週末,馨馨媽媽要帶馨馨去博物館,從早上7點鐘起牀,媽媽就在不斷催促馨馨。
“快點,刷個牙洗個臉,怎麼這麼慢!”
“快點吃,一個早點吃40分鐘,你再不走就遲到了!”
“快,快換衣服,磨蹭什麼!”
“速度!速度!哎呀,又有什麼忘拿了?趕緊回去取!”
每個環節都能被馨馨拖上十分鐘,五分鐘能做完的事,拖成了十五分鐘,還經常丟三落四的。等到了博物館,已經將近10點鐘。
這還是週末,平常上學更是緊張,媽媽幾乎每分每秒都在喊:“快點!快點!”
可馨馨一直都是不緊不慢的,時間如流水一樣白白浪費了,為了不讓馨馨遲到,媽媽只能在路上搶時間,早高峯本來就擁堵,媽媽心頭也像堵着一塊大石頭一樣,可馨馨卻根本不理解媽媽,慢條斯理的樣子,更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
自從有了娃,媽媽們好像都變成了“急性子”,做什麼事都要追在娃後面催促,可是娃似乎就要跟媽媽“對着幹”,越催越慢,越催越不着急。
相信這樣的“拖延症”孩子,不少家庭都有,尤其是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媽媽們,更是對娃無可奈何。
首先,我們要明白,娃為什麼會磨蹭?
父母可能想不到,孩子之所以磨蹭拖沓,其實是以一種消極、被動的方式對爸媽進行反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在親子關係中,孩子長期無法佔據主動,總是被父母指使驅動着做這做那,他內心的反感無處發泄,就會形成“被動反抗”,用消極怠慢的方式表達不滿的情緒,這時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在家庭中,父母是強勢,孩子是弱勢,孩子無法回擊父母,不能挑戰父母的權威,就只能用隱性的回擊保護自己,當你越催促他時,他的內心戲卻是:“就不聽你的,看你能拿我怎麼樣!”
馬克·吐温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他講得很好,打算捐款給教堂。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温決定一分都不捐了。
這種由於過度刺激或刺激時間過久,而使人產生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我們對待孩子也是如此。當我們不斷地在孩子耳邊催促,不停地批評他的磨蹭,他內心的焦慮和反感,會讓動作越來越慢。因為沒人愛聽這樣的催促和批評。
相反,當你給孩子留出空間,告訴他一個規定的時間期限,讓他自己調節自己的節奏,他反而會不那麼拖沓。
一味地説“快點”沒有任何效果,其實媽媽不妨用下面這些方法,讓娃自己找到控制時間的樂趣。
1)建立時間概念
孩子拖沓磨蹭,有一個基本原因,是在孩子的頭腦中並沒有建立起時間概念。不知道時間的價值,也不知道浪費了時間代價是什麼,會有哪些損失。
對於時間的意義和價值不清楚,才會認為浪費時間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家長應該給孩子把時間的概念清晰化,明確化,給孩子灌輸守時的意識。
2)允許磨蹭,再講效率
孩子畢竟沒有成年人的經驗,不能一味地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先允許孩子一定範圍內的磨蹭,給孩子確定一個時間段做一件事,讓他自己掌握,他會找到自己做事的規律,打好這個基礎後,再對孩子講求效率,循序漸進地進行。
3)制定規劃,承擔後果
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規劃表,有了這個直觀的參考,孩子有了目標,而且要讓孩子參與進這個制定計劃的過程中來,孩子有參與感執行起來更有動力。
規劃制定好後,嚴格執行,如果沒有達到,要讓孩子自己承擔直接後果,這樣孩子才能明白時間的寶貴。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是“拖延症”嗎?你還有哪些好方法改正孩子的磨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