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蕭何。當年韓信一直未得項羽重用,負氣出走,蕭何月下追韓信,並推薦給劉邦。後屢建戰功,被封為淮陰侯。
劉邦稱帝后,猜疑韓信,韓信與夏陽侯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誘韓信到長宮中,被呂后殺死。所以後人説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存亡兩婦人”,第一個婦人指的是漂母。韓信從軍前,貧困潦倒,食不果腹,差一點餓死。多虧遇到一位善良的洗衣婦,將韓信接回家中,將養十數日,才保住了生命,才有了後來的“封侯拜相”。
第二個婦人指的是呂雉,韓信謀反未成,蕭何誘捕成功,被呂后殺死。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歷代的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武則天作為唯一的女皇帝,墓碑上卻空無一字,這一直都是個謎。是自認為功德非文字所能描述,還是自知罪孽深重,不願再寫?大概也只能留待世人評説了吧。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張岱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以下選自他的《自為墓誌銘》,如此不吝筆墨地細數愛好,也是讓人看醉了。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牀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考官,亂棒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這人也算是倒黴界的極品了,習文不能中科舉,天資不佳尚可諒解,運氣差到打不中目標卻能打中考官就只能“呵呵”了,不過最後從醫卻是為自己的事業獻身了,自己撰寫出一個良方,以身試藥,真是業界良心啊。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王國維逝世一週年忌日,清華大學立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先生雖去,其風猶存。
“……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脱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聶耳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着大海的濤聲。”
空靈的詩,最美的音樂,走過聶耳的墓碑,好像都能聽到亡靈的歌聲。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沈從文的墓正面,鐫刻着先生遺作《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墓後面,有張充和寫的兩行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這是一首藏尾詩,即“從文讓人”。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數學家陳景潤的紀念碑近年落成,碑的外形為阿拉伯數字“1”與“2”疊加在一起,象徵着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所取得的(1+2)的重大突破;在底座的黑色卧碑上鐫刻着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的“陳氏定理”。
類似的墓誌銘還有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他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327950288。還有物理學家玻爾茲曼,他生前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解釋,他的墓碑上只寫着他發現的公式“S=KlnΩ”。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中國詩人駱一禾是海子詩歌卓越的闡釋者,去世時年僅28歲。他的墓碑上,刻着自己的詩句:“我的心是樸素的,我的心不佔用土地”。
肉體埋於地下,總會腐爛,人來於虛無,歸於塵土,本就無所謂矯飾,詩人的謙卑可見一斑。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是韓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對聯,寥寥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
著名書法家啓功因病逝世,享年93歲。生前自撰墓誌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這是啓功66歲風頭正勁時為自己寫的墓誌銘,可以説是墓誌銘中的名篇,也是一幅著名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