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張素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在北京的辦公室毗鄰國家體育場鳥巢。26日,南仁東生前的同事和學生聚集於此,共同追憶故人。
本月中旬,72歲的南仁東因病逝世。家屬遵其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熟悉他的人感慨地説,老南一生樸素寬厚、淡泊名利。
“老南”,南仁東讓周圍人都這樣喊他。國家天文台工程師姜鵬還記得2009年初見留着八字鬍、目光凌厲的老南,“一看就是‘頭兒’”。成為老南的助理以後,姜鵬聽他講經歷,“他的人生充滿的是調皮、義氣、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搗蛋”。
身材瘦小的南仁東的確“傳奇”。老友斯可克講述説,1963年老南以吉林省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他倆在吉林通化無線電廠開模具,老南從衝壓、鈑金、電鍍等“粗活”到土建水利樣樣都學,更帶領技術員們生產出中國第一代電子計算器。
隨着考取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南仁東跨入天文領域,自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寫作的詩句:“感官安寧,萬籟無聲。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它無垠的廣袤”,表達了他對星空的追求。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南仁東在荷蘭、日本等地求學和工作,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讚譽,其人也留下諸如“擺攤畫素描掙盤纏赴荷蘭”等奇聞。
後來,南仁東甘願放棄國外優渥條件,回國挑起天文事業重擔。1994年,他和同事們大膽提出在中國境內建造大型射電望遠鏡的設想。此後他們花了10餘年時間選址,並踏勘貴州山區數十個候選窩凼。
“南老師曾説過,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一生之中能參與大項目的機會難能可貴。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2001年開始參與FAST的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張海燕説。如今再憶前期艱難,以及南老師不斷鼓勵大夥團結一心的情景,她泣不成聲。
FAST於2007年7月正式被國家批准立項,2016年終於落成。歷經20餘載,南仁東率隊把圖紙變成國之重器,為射電天文學相關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世界獨一無二的平台”。
老南也從壯年步入暮年,皮膚曬得黝黑,聲音越發沙啞。他的謙遜低調始終如一,當旁人為他個人所獲榮譽屈指可數而鳴不平時,他卻看得很淡,更在集體報獎時把自己的名字往後放。
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經理張蜀新説,在這期間,除了工作,“嘴硬心軟”的老南更願意把心思花在平凡而可愛的身邊工作人員身上。他不僅對大窩凼附近的風土人情瞭如指掌,還與老伴一起給工人們買合體的衣物,私下裏又資助當地貧困的孩子。
南仁東驟然離世,帶來無數遺憾。張蜀新遺憾於沒能用鏡頭記錄“他對FAST運營後的寄語”,姜鵬遺憾於郵箱裏再也不會有“老爺子的回覆”。這些遺憾卻也激勵着他們繼承精神、繼續前行。他們説,要讓FAST早出突破性成果,以慰藉南先生在天之靈。(完)
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全球最大單孔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是由中國天文學家於1994年提出構想,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靈敏度比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高出約10倍,比起被評為“人類20世紀10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5米射電望遠鏡相比綜合性能也高出約10倍。
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眾多獨門絕技讓其成為世界射電望遠鏡中的佼佼者,這也將為世界天文學的新發現提供重要機遇。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峯》報道,去年十一黃金週,位於貴州省黔南州“天文小城”平塘縣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景區可謂是遊客爆滿。
這是我國科普旅遊的一種嘗試,主要是為了激發國民對於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就是把科普和旅遊結合,在遊玩過程中接受科學、自然及人文知識的旅遊業態。“中國天眼”的出現無疑激發了國民對於科學、天文的好奇,眼看快要到國慶節了,今年一定要去看看中國的天眼。
(2017-09-24)
寶寶長到一週歲了,還需要每天喝牛奶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正處於生長髮育高峯期,機體需要較多的熱能和營養素,並且咀嚼能力和消化系統還不完善,所以每天250~500毫升的牛奶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週歲的寶寶如何喝牛奶更營養、更健康呢?一般來説,每天飲用的量應該在250毫升~750毫升左右為宜,即1~3瓶牛奶,並不是喝越多越好,喝多了難以消化吸收,所以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體能、腦力消耗量來確定。
其次喝牛奶也講究時間,飯後半個小時左右再喝比較合適,因為此時寶寶胃中有富含澱粉的食物,可以使牛奶在胃中有較長的停留時間,有利於營養素的全面吸收和利用。
喝牛奶有三忌:一忌煮奶時間過長,目前大多數牛奶是經科學滅菌封閉包裝的,可以直接飲用,如果想喝熱牛奶時可採取隔熱加温方法,將牛奶放入鮮奶袋或奶瓶,然後放入熱水中5分鐘即可,可以保留更多的營養素。二忌加糖煮,覺得牛奶不夠甜可以在牛奶稍涼後再加糖,不要牛奶和糖同煮。三忌牛奶送服藥品,喝牛奶與服藥時間應相隔一個半小時為宜。
(2017-09-23)
國防科工局發佈了旨在提升高分專項遙感衞星應急服務能力的《高分專項遙感衞星應急數據獲取工作機制和流程》。《高分專項遙感衞星應急數據獲取工作機制和流程》從用户應急需求提交、任務啓動、任務規劃、指令生成及上注、數據接收傳輸等高分衞星應急響應全流程的各環節行為進行了規範,明確了各環節響應時間要求和各單位職責分工,保障高分專項遙感衞星應急響應工作得以順利高效實施。
在著名的航天專家錢學森回國之前,中國的航天領域完全是一片空白。所有人都不知道航天工業代表着什麼,好在中國有像錢學森這樣無畏艱險為國奉獻的人才。錢學森在美國時親自參與火箭和導彈的研究,清楚認識到航天工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為了不讓中國落後,他毅然決然的回國,才有了現在中國偉大的航天事業。
如今,中國已經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全套技術和設備。4月24日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接受專訪時透露了重磅好消息,中國正在培訓空間站航天員,中國將在2020年建設好長期有人值守大型空間站並不斷派航天員往返空間站,因為中國航天的成功已經吸引了世界的矚目,楊利偉説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向中國提出申請,希望加入中國的空間站計劃,讓中國代為培訓航天員。
此次高分專項的出台將進一步加速中國在遙感衞星的發展啊步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披露,2017年,我國還將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衞星“珞珈一號”01星,2019年再發射“珞珈一號”02星,用以驗證雷達衞星多角度成像模式。該衞星可在夜間看見長江上所有亮燈的大橋,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衞星的夜景圖片。可以毫不誇張的説,中國航天又開創了一個世界第一。
今日19時07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介紹,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填補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跨越,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中國今年打算創紀錄地實施近30次航天發射任務,以推動其宏偉的太空計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此前曾表示,今年的發射任務將主要由“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火箭完成。據稱,“珞珈一號”01星將能獲取精度高於當前美國衞星的夜景圖片。該衞星將被用於協助經濟規劃師和分析師開展研究工作,併為制定海外貿易決策提供相關數據。
儘管某些大國把“和平利用太空”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太空中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21世紀前後,中國曾努力希望能與美國和歐洲在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然而現實總是充滿荊棘的……
短短十幾年之後,神舟飛船接連升空,中國已經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全套技術和設備,不帶中國玩的美國航天飛機卻已經全部退役了,現在不得不靠俄羅斯的飛船勉強維持載人航天活動;不帶中國玩的國際空間站眼看要退役,未來全世界就只有中國有空間站項目,美歐科學家不得不考慮申請在中國空間站上參加活動;不帶中國玩的伽利略系統不但進度緩慢,更是故障頻發,而中國獨立研製的北斗系統已開始全球組網……
目前除了十幾個國家希望中國幫助培養航天員之外。英、法、俄、澳大利亞等數十個國家都表示願意同中國一起研發衞星、發射火箭等航天內容進行合作。當然對於西方的合作需求我們必須謹慎對待。西方國家總是在中國很弱的時候大力封鎖,在中國超越後主動談合作。對於西方國家的這種態度,我們必須理性的看待,不能主動把技術讓於他們。
中國航天不斷走向世界之巔,十三億中國人感謝些你們這些科學家。有你們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興旺發達。用一個對聯結束此文。
橫批:神州攬勝;上聯:鴻夢雨鋒,中國智郎皇口浪;下聯:巨龍台海,大軍神犬鳳山泉。
(2017-08-30)
趣味探索訊被美稱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座落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無疑它是地球上口徑最大、最先進、最靈活並擁有自主產權的射電望遠鏡,簡稱為FAST。
中國這個驚人的大型儀器,使用了一個大型的拋物面盤來收集來自宇宙中遙遠的無線電波,例如脈衝星和黑洞,甚至是外來文明的無線電信號。據稱FAST靈敏程度至少應是直徑300米的Arecibo射電望遠鏡的兩倍以上。FAST由我國天文學家1994年提出,在歷經22年後,終於在2016年9月25日完工。這的確是讓全中國人非常興奮和自豪的一件事。
但沒有想到的是,現在卻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擺在了中科院的面前,中國沒有一個有經驗的天文學家來操控和運營這個天大的射電望遠鏡,據國外媒體報道,中國早在今年5月份在西方國家一些重要期刊刊登招聘職位,尋找一名國外有經驗的天文學家來運行FAST天文台,這個職位將每年支付約120萬美元薪酬。但很快3個月過去,至今仍沒有一位符合資格的申請者,説來也是怪事。
全球有65億人口,中科院開出這麼誘人工資,為什麼就沒有一個符合條件的申請者呢?其實中科院對於這個職位開出條件也夠高的,至少具備20年以上的從事天文學實戰經驗,必須在大型無線電望遠鏡運行中擔當主管一職,還必須在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或大學擔任教授或同等職位。
國外一位頂頂大名的天文學家Suntzeff,他曾經幫助引導發現黑暗能量,並參與在智利建造光學巨型麥哲倫Arecibo望遠鏡,他也認為中科院的FAST運營主管一職門檻的確高,全世界能符合這項工作大約只有四十多名天文學家。但西方大多數天文學家不喜歡去國外工作,智利是一個青山綠水、風景秀麗的國家,當年麥哲倫Arecibo望遠鏡建成時,也有很多西方天文學家不願意來擔當運營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的職位。
雖然FAST比麥哲倫望遠鏡大,但其真正有效尺寸並沒有500米,因為儀器花費了大量的距離離開天頂。因此,與Arecibo的300米相比,有效尺寸約為400米。Arecibo還具有發射無線電波的能力,使其成為識別近地小行星等目標的有效工具。但FAST只能捕捉來自於宇宙的無線電信號,是一種被動的儀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相知”:自己製造出來的工具不會使用,真不敢想信。
(2017-09-04)
他用20多年打造“中國天眼” 用大國重器把我們帶向星辰大海
2017-09-17
中國新聞網
9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發佈訃告,中國著名天文學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病逝,享年72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NAOC-Beijing)
當之無愧的“中國天眼”之父
2016年9月25日,中國西南,苗嶺深處,“天眼”在貴州睜眼。中國又添一件大國重器,傲視宇宙、深探蒼穹。
而沒有南仁東,就沒有“中國天眼”FAST。
自1994年起,南仁東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
南仁東領導了FAST射電望遠鏡大部分早期工作,並且是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和首席工程師。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NAOC-Beijing)
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他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利用FAST,人類可以觀測脈衝星、中性氫、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還有就是用來捕捉外星生命的信號。
圖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古有十年磨一劍,今有二十年塑天眼
在懷念南仁東時,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説,“南老師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
南仁東和FAST的緣分,要從1993年説起。
那一年,日本東京召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人們希望在全球電波環境惡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
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長的南仁東,一把推開代表中國參會的吳盛殷的門,直率地説:“咱們也建一個吧。”
那時的南仁東才回國三年,此前在日本國立天文台當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當於國內一年。可當北京天文台需要他時,他立刻就回來了。
南仁東參加早期的大窩凼選址。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從此,他參與到 FAST 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參加每一次會議。成員在做決定之前都要來聽聽他的意見。
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核心技術遭遇封鎖……從選址到建成的22年時間裏,南仁東帶領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實現了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跨越。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南仁東曾這樣描述自己為什麼為FAST這麼拼命:
“我談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沒有特別多的理想,大部分時間是不得不做……人總得有個面子吧,你往辦公室一攤,什麼也不做,那不是個事。
我特別怕虧欠別人,國家投了那麼多錢,國際上又有人説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負點責任。”
2016年9月,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的南仁東,不顧舟車勞頓,從北京飛赴貴州,在遠處默默目睹經歷了漫長成長歲月的“中國天眼”正式啓用。
在他的注視下,這項雄偉的工程從此凝望太空、永恆堅守。或許某天,中國人就能代表人類接收到外星文明發出的訊號……
“造不好,怎麼對得起他們?”
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説:“南老師的執着和直率最讓我佩服。”
其實,被南仁東這種性格所感染的,又何止他一人。
當年考入清華大學後,南仁東為了自修英語(主修俄語),常一個人在公交車上學習,往往從始發站學到終點站。在自修英語期間,他整日抱着一本英語詞典,背會一頁就撕掉一頁,直至脱離字典。
南仁東弟弟南仁剛的夫人回憶,當年哥哥回家探親期間,一邊哄着2歲的侄子,一邊捧着英語書,即使侄子尿在了他身上他都不知覺,那股執着的學習勁頭讓她記憶猶新。
南仁東(左一)、FAST項目科學家李菂(右一)接受採訪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而當初為了在貴州選到最適合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位置,南仁東白天黑夜不停地走訪。以當時的道路條件,每天最多走1—2個。他晚上回到縣城,白天再跋涉過來。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長張智勇在1994年工程選址時認識了南仁東。他回憶,南老師長期奔波於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間,平塘縣的幾十個候選台址他都親自去考察。“沒有路,他就拄着枴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簡樸的工作服,沒有一點架子。”
當時,周邊縣裏的人也幾乎都認識南仁東,許多村民至今還記得,南仁東追着當地人較真發問的樣子——“下雨了會不會有落石滾下來?”“這裏天氣到底怎麼樣?”
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窩凼,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羣,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窪地,山上鬱鬱葱葱,幾排灰瓦的木屋陳列其中,雞犬之聲不絕於耳。南仁東站在窩凼中間,興奮地説:“這裏好圓。”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初期勘探結束後,其他人大多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崗位,只有南仁東滿中國跑。為了尋求技術合作,他坐火車從哈工大到同濟,再從同濟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他還設法多參加國家會議,逢人就推銷項目。“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經歷了艱辛的10多年,FAST 項目總算漸漸有了名氣。
2006年,中國科學院召開各院長會議,聽取各個“十一五”大科學工程的立項申請彙報,南仁東在會上為FAST申請立項得到通過。
在最後的國際評審中,他用英文發言,由於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了下來,評審最後,國際專家開玩笑説:“英文不好不壞,別的沒説清楚,但要什麼,他説得特別明白。”
這是FAST項目從安裝第一塊反射面板到即將完成的過程(拼版照片)。左上為:FAST安裝第一塊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攝);右上為:FAST反射面板安裝近半(2015年12月16日攝);左下為:FAST反射面板安裝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攝);右下為:FAST反射面板安裝完成(2016年7月3日攝)。圖片來源:新華視點
2007年,國家批覆FAST立項。2011年3月,村民搬遷完畢,FAST工程正式動工建設。開工那天,南仁東在窪地上,默默看着工人們砍樹平地,他對身旁的工作人員説:“造不好,怎麼對得起人家?”
南仁東其人,或許可以用他的助理的姜鵬的一句話來概括:
“時代造就了這樣一個人。這個龐雜巨大的射電望遠鏡項目,就像是為他而生。”
新聞多看點
南仁東生前介紹FAST相關內容↓
視頻來源:FAST工程辦
國之棟樑,一路走好!
小新推薦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綜合自遼源日報(陳興權)、央視網(劉禛)、新華社等
編輯:顧浩楠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青春路上向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