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國慶長假,對於有孩子的家長來説,又面臨着上不上興趣班,要不要補課的難題。上,孩子苦不堪言,自己也沒了自由;不上,孩子萬一落後了怎麼辦?每到這時,不少家長育兒焦慮就會“發作”。有人認為,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源於家長們攀比心過重,對子女期望過高。果真如此嗎?…[詳細]
要點速讀
1
愛攀比只是問題的表象,現代父母的育兒焦慮有更深層的原因。
2
育兒焦慮不可能消失,但家長們應學會控制焦慮,不把焦慮傳給下一代。
3
現代父母的育兒焦慮貫穿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方方面面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説!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着下文。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户。
最近這個關於輔導孩子學習的段子,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點。不過,這個段子僅僅點出了家長的教育焦慮,中國家長的育兒焦慮遠不止於此。
不少家長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焦慮――寶寶是否健康,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生下孩子後,又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體質比別人差,為何總生病;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又因為看了太多關於幼兒園老師虐童的新聞,焦慮幼兒園的師資是否達標,提供的食品是否合格;要上小學了,又開始焦慮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如何才能上一所好學校……
現在,育兒焦慮儼然成了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2017年5月,UC大數據發佈了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在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超過夫妻關係,位列第一和第二,婆媳關係、贍養老人這類家庭倫理劇的“最愛”,則排在了小孩人身安全(第四位)之後。
中國家庭十大焦慮因素,數據來源:《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現代父母育兒焦慮嚴重背後有深層原因,不僅僅是愛攀比
造成年輕父母育兒焦慮的原因有哪些?在中青報(2015年)的一份調查中,67.0%的受訪者歸因於攀比心理重,64.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人皆有攀比之心,任何時代的家長對孩子也都有較高的期望。現代父母“育兒焦慮”的背後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育兒焦慮增加和每個家庭養育的孩子越來越少有關。育兒方面的臨牀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教授認為,隨着醫學的進步,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對孩子來説,這個世界更安全了。但美國的年輕父母卻更加焦慮,“根據紐約一個非營利組織抽樣數據,大概有78%的年輕父母認為,現在育兒比以前困難得多,僅有4%的人覺得更輕鬆。”
他把育兒焦慮更多的歸結於新手的無知:“育兒焦慮的高發羣體是隻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削減父母的憂慮。和多子多孫的前輩人相比,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父母會更長久地沉溺於育兒焦慮中。”(《三聯生活週刊》2011年)
其次,中國普遍存在的“隔代撫養”也會增加父母的育兒焦慮。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超過66%。2歲半以前的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顧的佔總數的60%~70%,其中有30%的兒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裏撫養照顧。
很多年輕父母對老人的育兒觀念和方式看不慣,但因為工作忙,又離不開父母的幫助。為了避免矛盾,年輕父母有時候只能“委曲求全”,但內心可能在“翻江倒海”。這樣的父母怎麼會不焦慮?
在中國,隔代撫養非常普遍
再次,80、90後這代人,在物質上不像他們的父母那一代那樣匱乏,自然也就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這其中就包括養育好子女,構建更好的家庭關係。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曾表示,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時代的父母都更愛思考‘如何做好父母’這件事”。
這種變化當然是進步,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做好父母”的信息太多太雜,常常讓人無所適從;“完美家長”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還要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父母們要買學區房,要讓孩子海外遊學,甚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之前。對自己的“高要求”也讓年輕父母更焦慮。
《沒有起跑線?》是香港的一部紀錄片。Irene由於在生第一個兒子的時候毫無準備導致兒子與同齡小孩比落後一大截,於是在第二胎的時候,她就要妹妹贏在子宮裏
從更廣的層面看,社會是否公平,保障是否完善,政府能否提供更多的育兒支持,父親參與育兒的多少,都會影響家庭或母親的育兒焦慮程度,愛攀比、高期望只是問題的表象。
育兒焦慮無法消除,但家長不應把焦慮傳給下一代
目前,家庭養育的孩子越來越少是趨勢;隔代撫養的現狀很難改變;完善社會保障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求父母們不因育兒而焦慮,有些不切實際。
不過,這不意味着家長可以對焦慮情緒放任不管。國內外研究的共識是,高焦慮度的父母有極其相似的行為傾向:過度敏感、過度控制、過度保護,而這會對兒童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國外學者發現,父母的過度敏感和保護,會降低幼兒對環境的免疫性和耐受性,澳大利亞和英國學者曾對5810名患有哮喘的兒童進行長達數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母親在懷孕生產期間的焦慮與兒童的哮喘病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而過度控制會降低幼兒的判斷力和執行力,過度保護則有可能導致幼兒個性怯懦,更願意接受弱小角色。
每個家長和幼兒的情況不同,家長焦慮的原因也各異,緩解“育兒焦慮”沒有一用就靈的辦法。不過,與國內一些母親把購物,哭或者吃零食作為緩解焦慮的主要方式相比(《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國外的專家還是給出了一些可借鑑的辦法。
安德雷格教授認為,家長要弄清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並加以解決,才能緩解育兒焦慮。比如,美國很多首次僱傭保姆的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安全,但研究表明,如果保姆可靠,訓練有素,收入合理,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照顧。
他指出一些家長之所以擔心孩子,是因為他們曾在保姆的薪水上討價還價。與其説這些家長擔心孩子安全,不如説他們擔心低薪沒有好服務。安德烈格教授認為,如果這些家長能承認這一點,支付的報酬更慷慨些,他們就不會那麼焦慮。
還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雖然人們應該關注新聞,但有時家長也要學會“關電視”。這也很好理解――有研究表明,人們看的“壞消息”越多,越容易高估壞事發生的概率。如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兒童綁架案件和校園暴力事件的數量都在下降,但這類事件是熱門新聞,媒體關注度高。這類新聞家長看多了,很可能高估孩子面臨的安全風險。實際上,如果家長通過權威渠道瞭解社區安全狀況,不但可以對兒童安全作出有針對性的防範,對兒童安全的過分擔憂也會有所緩解。
此外,父母還可以加入家長互助團體,這些團體會為初為父母者講解育兒知識,告訴初為父母者幼兒哪些“看似異常”的行為不用擔心,家長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育兒經驗,傾訴煩惱分享快樂,這也能緩解父母的焦慮情緒。
參加家長互助團體,能夠緩解家長的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雖不可消除,但能夠緩解。這需要社會為孩子們提供更公平的起跑線,也需要父母們拿出更多的勇氣和智慧直面問題。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