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女官上承御旨下領宮女 女官的來源揭秘

  後宮女官上承御旨下領宮女女官的來源揭秘!2013年9月1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佈消息稱,陝西咸陽發現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朝墓葬。根據出土墓誌記載,該墓墓主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是民間赫赫有名的唐朝才女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是唐代著名的女官,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她於景龍四年(711年)被髮動政變的李隆基所殺。

後宮女官上承御旨下領宮女 女官的來源揭秘

  女官又稱內官、宮官,俗稱女太監,是指替帝王家打理後宮事務、又沒有妃嬪名分的高級宮女。作為帝王后妃體制的伴生之物,女官制度存續於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對古代宮廷乃至皇權產生着重要影響

  唐代一到三品官的墳墓全長40~80米,天井數量在4到12個之間,上官婉兒墓全長36.5米,共有5個天井,形制與其生前正二品的身份較相符,但墓的規模並不豪華。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紹,墓主上官氏即唐中宗昭容(唐朝九嬪之第二級,正二品階),民間更熟悉她的另外一個名字“上官婉兒”。兩唐書有傳,她是盛唐時代著名詩人,其詩作繼承祖上“上官體”格律詩的形式和技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上官婉兒墓的發掘和對出土文物的研究,為考古人員研究大唐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女官的存續

  女官的設置早見於先秦時代。文獻記述,周天子曾立王后、夫人、嬪、世婦、御妻、女祝、女史等。其中,除王后、夫人與天子坐而論婦禮,是天子的正牌妻子之外,嬪、世婦、御妻等既是妾也是女官。嬪負責後宮女子的教育,世婦掌管後宮祭祀、賓客事宜,御妻照顧天子的衣食起居。掌管後宮祭祀、禱詞的女祝和負責王后禮職的女史,則屬於專職女官。

  秦漢時期沿襲了前代的後宮體制,妃嬪的等級被進一步細化。秦始皇將後宮妻妾分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8個等級;漢元帝更是將後宮妻妾列為皇后、夫人、昭儀、婕妤、良使、夜者等14個等級。在秦漢兩朝的後宮裏,除了皇后、夫人之外,其他妃嬪仍然既是妾又是女官,她們有爵位也有秩祿。

  首次將妃嬪與女官析分開來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專設女職以管理後宮事務,其職秩與外官對等,出現了內司、作司、太監、女侍中、女尚書、女賢人、女書史等不同職銜的女官,高者二品,低者五品。隋朝,宮中建立了六局二十四司的女官體制,以掌宮掖(後宮)之政。六局分別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六局之下每局下轄四司,司下又置若干職位,層級分明。根據不同等級授予不同官職,高者五品,低者九品。

  隋朝的女官體制被此後的唐、宋、明三朝沿襲了下來,各朝只是稍有調整。如明朝初年,在前朝六局二十四司的基礎上,又單獨設立了宮正司,掌管糾察宮闈、戒令、謫罪之事;永樂之後,宦官得寵,女官的多數職權被宦官取代,六局被取消,僅存尚宮四司。清是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帝王繼承了前朝的后妃體制:“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與此同時,取消了女官的職位,“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

  女官的職責

  女官們上承御旨、懿旨,下領百千宮女,各司其職,盡心盡力地打理着後宮的日常事務。以明初六局的職責範圍為例,尚宮掌政令、文科、印璽、玩器;尚儀掌禮儀、音律、朝見;尚服掌服飾、化妝品;尚食掌食品、藥品、器皿;尚寢掌牀褥、整理、用具;尚工掌營造、衣服、財務。

  六局之下,各掌四司,工作細化。如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正五品官職,負責膳饈、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嚐之。下轄四司:司膳司負責割烹、煎和之事;司醖司負責酒醖、酏飲之事;司藥司負責醫方、藥物之事;司饎司負責給宮人廩餼、薪炭之事。四司皆設女史多名,負責記錄事宜。

  生活於宮牆之內,服侍着帝王世家,女官們的工作又極為私密。女官中有彤史一職,“彤史者,後宮女官名也。其制,選良家女子之知書者充之,使之記宮闈起居及內庭燕褻之事,用示勸戒”。她們用一種赤色管的毛筆,專門記錄皇帝、妃嬪的日常起居,甚至包括皇帝的性生活都得一一記錄存檔。

  女官不同於下層宮女,她們是官,有官職,享俸祿。官位高者,如劉宋、北魏、唐朝時的女官,官位可至一品。這些女官在宮中受人敬重,在外朝也頗得朝官逢迎,有的女官因此得以干預朝政。職位低者,如隋朝、明朝的女官,官位高者僅為五品,有些甚至不入品秩。

  女官又不同於嬪御,嬪御是帝王的妾,女官則是帝王的奴婢。歷史上,確有女官因為得寵而成為了妃嬪,但對於大多數女官而言,這或許也只是她們一生的心理寄託罷了。稍有過錯,女官還有被降為宮女的可能,甚至會遭到更嚴厲的懲罰,“凡宮人有罪者,發落責處墩瑣,或罰提鈴等名色以苦之”。

  女官的數量,各朝也有出入。據史書記述:“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190人,女史50餘人,皆選良家女充”;明初設六局一司,女官總數約300人,因為人員眾多、官職紛雜,還出現了“二十四司分六局,御前頻見錯相呼”的現象。

  女官的來源

  歷代女官的來源,主要集中於如下兩個途徑:

  採選。採選宮女之事多見於史籍中:東漢光武帝劉秀每年都要“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閲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擇視可否,乃用登御”;隋“煬帝大業八年密詔江淮諸郡,閲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唐玄宗時“歲遣使採擇天下姝好,內之後宮,號‘花鳥使’”等等。所選女子,貌美者為妃嬪,次美者為女官。採選也有隻選成年女性的,如明“洪武十四年,敕諭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間女子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婦人年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無夫者,原入宮備使令,各給鈔為道里費,送赴京師。蓋女子以備後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

  籍沒。在中國古代,官員若犯了重罪,其財產、家眷可能要全部沒收入官。以唐朝為例,“族誅者,既誅其壯丁,而妻妾子婦及子孫之幼者,皆沒入掖廷為奴婢”。據《舊唐書》記載,唐鹹通十三年,“國子司業韋殷裕於閣門進狀,論淑妃弟郭敬述陰事。上怒甚,即日下京兆府決殺殷裕,籍沒其家。殷裕妻崔氏,音聲人鄭羽客、王燕客,婢微娘、紅子等九人配入掖庭”;再如文宗時,“御史中丞李孝本,皇族也,坐李訓誅,有女沒入掖廷”。

  女官的歸宿

  女官雖然是官,但在“家天下”的中國古代帝王眼裏,她們不過是婢女。多數人的命運從踏入後宮的那一刻起便早已註定了,當她們耗盡青春、人老珠黃之後,或孤老於宮中,或被遣返故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榮登顯貴。唐人元稹有《行宮》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寫盡了宮中下層女子的寂寥。

  明初曾有規定,“令服勞五六載歸其父母,從與婚嫁,年高者許歸,留守者聽”。永樂延續了舊制,“其婦人入宮後,年至五十願還鄉者聽;女子入宮十數年後,有識字人替用,願還鄉及適人者聽從其便”。老死的女官,“得歸葬於父母家”;無所歸者,抬至淨樂堂焚化,“凡宮女、內官無親屬者,死後於此焚化。堂有東西二塔,塔下有眢井,皆盛貯骨灰之所”。

  有些女官因才學而得寵。如南朝吳郡才女韓蘭英,宋孝武帝時因獻《中興賦》被召入宮;齊武帝時任博士,教六宮書學;明帝時,用為宮中職僚,因其學問淵博、年高德昭,被尊為“韓公”。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裔孫宋廷芬之女宋若莘(《舊唐書》作若華)、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五姐妹以才學顯於時,被德宗召入宮中,授以官職。德宗每與詩臣唱和,必召5人前來助興。宋若昭歷仕三朝,人皆稱先生,后妃、親王、公主相見皆行以師禮。

  有些女官因為得寵而顯貴。如唐朝女官上官婉兒,本是高宗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因起草廢除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則天誅殺。剛出生不久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一同被配沒掖廷,因其“天性韶警,善文章”,而得女皇武則天賞識,“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豔)麗可觀……然羣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唐中宗時又獲重用,專掌制誥,後被納為昭容。

  有些女官甚至權傾一時。如北齊鮮卑女官陸令萱(陸大姬),本為北齊後主高緯乳母,高緯登基後被冊封為郡君。陸官拜北齊侍中,與其子穆提婆把持北齊朝政數年,禍國亂政,終致北齊亡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03 字。

轉載請註明: 後宮女官上承御旨下領宮女 女官的來源揭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