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誇獎孩子的時候,很少有人會誇獎“善良”。

我們常常誇孩子的時候説:“你真聰明”、“你真努力”、“你真漂亮”。

而“善良”已經成為“沒有優點可以誇”的時候,説“這孩子真善良”。

在父母教育小孩的時候,也是抓住“能力”、“優勢”、“孝順”這種比較“實在”的方面重點培養,但是往往忽略了“善良”。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善良”不是好詞嗎?為什麼不願意這樣誇孩子、誇別人呢?

主要啊,在很多人眼中,“善良”是一個沒用的詞,不實際,聽着總有點諷刺、嘲笑的意味,甚至善良的孩子還會被認為好欺負。

因為“沒用”,一個好詞、好的品德,卻在很多時候當做“貶義”來用。

但是,善良真的沒用嗎?

得到副總裁邵衡,跟父母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你樂於助人、善良,那肯定你的朋友會更多,你的事業會更寬廣,你的心理狀態會更加積極樂觀。善良沒法兒代替成功,但是善良可以為我們創造一個有助於成功的環境。”

這句話可是給“善良”的用處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善良給孩子帶來的“用處”可不小呢。

在《大西洋月刊》中,美國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Adam grant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那些小時候愛關心別人的孩子,長大了可能會更有出息”,並且列舉了幾個研究成果: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1、那些被幼兒園老師評價説更樂於助人的男孩,在30年之後掙得錢更多。

2、在初二的時候成績最好的學生,小學的時候反而不是成績最高的。但是在小學的時候,這批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的三年級老師反映,這些孩子最愛幫助別人。

3、如果你問一個孩子,你認為自己的父母最看重什麼?那些認為自己的父母看重好品格勝於看重成績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裏的表現更好,也更不容易破壞規則。”

從這3點上來看,簡單的來説,就是善良、喜歡幫助別人的孩子,在將來會取的更好的成績,得到更多的金錢。

善良不光是一個人的品德,也是人和他人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也是人的自救。

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擁有善良的品質,不光是為自己的靈魂注入態度,也給以後的路創造機會呢?

接受孩子的幫助,接受孩子的善良,是對孩子善良的認可。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高普尼克做研究發現,孩子在1—1.5歲的時候,他們有強烈的幫助他人的願望,比如説,寶寶會想要幫媽媽拿東西,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對方。這也就是説孩子的同理心。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當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願意幫助父母的時候,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幫助,認同孩子的善良。

比如説,當孩子把自己手裏的蘋果給媽媽吃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孩子説:“你吃吧,媽媽看你吃就很開心了。”

相對於吃一口蘋果來説,媽媽對孩子的認同更讓孩子感到開心和幸福,所以媽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大大方方的吃一口,給孩子一個笑容,就可以了。

孩子幫忙拿東西的時候也是,父母可以接過來,謝謝孩子的幫忙,如果可能有危險的話,父母可以跟孩子説:“這個東西,寶寶還拿不了,可以等寶寶長大一些再幫媽媽拿好不好。”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搗亂,而拒絕甚至罵孩子,這是對孩子伸出善良之手的打擊。

孩子喜歡故事和動畫片,父母可以給孩子多看一些關於“真善美”的故事。

故事中主角幫助別人,得到友誼和稱讚,是孩子希望自己能得到的。

故事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對“善良”的需要,“善良”的美好之處,也能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除了故事或動畫片,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講一下自己曾經幫助別人的經歷,當時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樣是給孩子一個參考和榜樣。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我們在誇獎孩子的時候,在不同方面、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誇獎方式。

Adam grant教授在文章中説,孩子在8歲的時候,正式身份意識開始的關鍵期,在孩子8歲左右誇孩子的時候,誇他的品質要比誇行為,效果更好、更持久。

讓孩子知道善良是一個好的品質,誇獎孩子的善良,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在教孩子成為善良的人時,也要注意這幾個方面,防止孩子因為過度善良而做出不當的行為:

幫助他人,並不是討好他人,更不是損害自己去幫助別人。

比如説,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我們讓孩子跟別的小孩一塊兒玩的時候,不要説“你看人家一個玩具都沒有,你把玩具給別人一個吧。”而是應該讓孩子“跟那個小朋友一起玩。”

要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很重要,但是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樣也很重要。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並不是“黑白分明”的,常常是善惡交織,而且在網絡環境中,善惡更是撲朔迷離。

在發生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讓孩子認識到事件的另一面,讓孩子更夠辯證的看待“善良”。

在很多故事書裏面,常常是善良的人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得到好的結果。

但是現實是並不一定。

之前日本有個反雞湯的公益片《奇蹟,很少會發生》中,一個女孩要去面試,在地鐵上給老人讓座。

然後女孩不斷的以為老人是面試官、公司會長、公司會長的哥哥……不斷的以為會出現反轉,從而讓女孩因為善良得到她想要的工作。

但其實,女孩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老人也只是一個平凡的老人。

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奇蹟,也不會因為善良而出現奇蹟。

善良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交代,根據自己的人生態度做出的選擇行為。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企業家王石在《讓靈魂跟上腳步》中有一句“我們走的太快,靈魂都跟不上了”,這裏的靈魂不光包括了思考,也包括了人的品質和善良。

教會給善良,並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老好人,而是讓孩子擁有善待他人的品質,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中更懂的如何處理才能不傷害到自己和他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能力的時候,不要忘了帶上“善良”,讓孩子能夠擁有這項“創造一個有助於成功環境”的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5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善被人欺,善良無用?”不,孩子的善良,也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