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是一位高三孩子的媽媽,因為女兒成績下降,一怒之下撕掉了女兒最寶貝的筆記本。
有多寶貝呢,女兒初一開始使用,日常積累小説素材,已經構建了小説框架,原本計劃好高考結束後要動筆的。
這位媽媽的一個生氣,撕毀了女兒六年的努力和夢想。
如果作為大人我們已經不是很清楚這種心痛,請自動帶入熬夜ppt沒有保存,喜歡的明星周邊被扔,遊戲賬號被封。
這位媽媽在知乎細述詳情,最後發問: “我知道我做的不對,但是我都已經撕了,這也是她成績下降了還記記記的原因啊,我該怎麼辦?”
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我撕都已經撕了,也都是為她好,她為什麼還不原諒我?
顯然,這位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並不從心底認為這件事真的是自己的錯。
帖子下方的回覆中以批評聲居多,大家一致認為,這位媽媽錯了,她的行為是對女兒的不尊重和傷害。
而在所有的回答中,有兩個回答頗值得玩味。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即使犯錯,也是不小心的,還是很愛他,只是有時候,方式錯了。”
韓劇《請回答1988》之後,廣大父母在對孩子犯錯時又多了一條逃避責任的藉口:父母也是第一次成為父母。
但與這句話相對的,還有一句, ”孩子也是第一次成為孩子,他們不是本應受到傷害。”
“他們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那個孩子站在你的面前,會哭,會笑,會流血,你從心底知道,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缺點,有尊嚴。
它不會成為一塊泥塑胚胎,任由你揉搓打磨,有時還可以搗毀重來。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路上會遇到困難,遇到打擊,也會遇到夢和歡喜。
作為父母,除了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之外,最好什麼都不要做。
至於分歧,如果你面對鄰居和同事,即使沒有同理心也能夠保持禮貌的話,面對孩子,請也不要使用超出這個範圍之外的話語。
被撕毀的那份手稿,並不是“有沒有都是次要”的東西。
對於孩子來説,正因為擁有的少,所以每件物品都彌足珍貴。
“反正她不會絕食一輩子的。”
“反正她還是會養你孝敬你的。”
▼ ▼▼ ▼▼ ▼▼ ▼▼
我們都是深有體會的“過來人”,我們心知肚明,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最終是會被“原諒”的。哪怕此時此刻我被傷害到不惜性命,可若干年後我還是會愛你敬你。
王爾德説: 孩子最初愛他們的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孩子總是比父母想象的要愛他們。
有時候只是輕輕一句道歉,他們就會原諒你了。
但時間過去了,傷害還在。
就像沙漠中的駱駝,晚上被栓在樹上,早晨解開繩子它們也不會跑,因為它始終記得被栓在樹上的那個夜晚。
家長以為孩子對自己的原諒,其實不過是時間過去後一句無可奈何的“算了”。
不久前的兩會中,有人提出建議”父母持合格證上崗“,一時間大眾拍手稱讚,雖然最後未能實現,但也從側面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存在問題的普遍性。
有人説”這世間最讓人感覺可怕的事就是當父母不用考試,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當父母“,這話雖然略有偏激,但也不無道理,畢竟,對於孩子來説,不合格的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是一生的。
心理學中有“防禦機制”的説法,指的是人在受到外界傷害時啓動的自我保護機制。
對於很多孩子來説,在父母面前,他們時常會開啓這套機制。
就像契訶夫小説中所描寫的裝在套子裏的人,孩子在父母面前正是如此。
考試分數不好,卷子要藏起來......
喜歡看的小説,要揹着父母悄悄地看......
有了喜歡的人,戀愛要偷偷地談.....
你以為他們每天悄無聲息偷偷摸摸的是為什麼,當然是為了防你。
家長時常抱怨和孩子存有隔閡,捫心自問,又有幾位家長願意讓孩子表現真實的自己。
一次次的傷害中,孩子早就看透了父母的種種缺點和不可改變,最終只能選擇自我保護。
他們正在像契訶夫筆下的人物一樣,將所有的一切都包裹起來,給自己製造一個安全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