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獲得幸福呢?
為什麼有些人事業成功,升職加薪,有能力購買自己心儀的東西,是別人眼中妥妥的人生贏家。卻感覺找不到自己的幸福?
日本有一位作家本田直之感到特別好奇,為了尋求真相,他遍訪“幸福指數”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歐各國,他發現:
從物質中獲得的滿足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而經歷和體驗卻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
幸福和物質並不成正比。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德國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名言。
這也正是本田直之苦苦尋覓的良方。
於是他寫下這本《少即是多》,提出了新幸福概念,告訴我們如何擺脱金錢、物質和時間的束縛,重新獲得自由,對囿於物質的人來説,是不可多得的指引。
作者:十點圍裙書香
多,不一定幸福
在蓋洛普公佈的2010年度“世界幸福指數調查”中,日本的國民幸福指數居全球81位,而排名前四的都是北歐國家(丹麥、芬蘭、挪威、瑞典)。
日本經濟發達,市場上商品種類繁多,40年來,人們實際支出增加了近五倍,為何人們幸福指數並沒有得到提高?
套用一句話:我掙了那麼多的錢,為什麼還過不幸福這一生?
北歐人不夠富有,着裝樸素,使用舊物,勞動艱辛,有些地方甚至不通水電,但人們過得很幸福。
就像高曉松《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醜陋》描寫的那樣:
在丹麥,人們出行就是騎一輛自行車,在瑞典,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看看落日,釣釣魚,船上也沒有什麼先進的設備,自己動手解纜繩,啓動發動機,把船開出去,過着非常安逸、與世無爭的日子。
通過大量走訪,本田直之終於知道:
“從物質中獲得的滿足感只能持續很短時間。”
“選擇的東西越少,越容易滿足。”
對於這個觀點,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的老子就已經先知先覺了。
《道德經》中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
過分地追求物質享受,很容易迷失自己。
於是他提出“少則得,多則惑。”
少量能得到,貪多則適得其反。
多,真的不一定代表幸福。
幸福和閾值的關係
那麼,幸福與什麼有關呢?
幸福和閾值有關。
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時,家裏很窮,常常餓肚子。
有一天,他餓暈在街上,一位老婆婆救起他帶回家,用家裏僅有的一塊豆腐、一小撮菠菜加點剩飯煮了,朱元璋吃後精神大振,問是什麼,老婆婆開玩笑説:“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嚐盡天下美味珍饈。有一天,他生了病,什麼也吃不下,於是想起了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
但是御廚如法炮製後,卻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一碗殘羹冷炙是美味佳餚。
但當嘗過山珍海味,當年的美味就不過如此了。
閾值就像是水位,低的時候,人容易滿足。
當閾值隨着擁有的資源而水漲船高,就很難產生滿足感,或是滿足的時間很短。
《格言聯壁》中説:“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而降低閾值,降低對物質的期待,幸福感就容易不請自來。
俗話説:“知足常樂”。
弱水三千,只取瓢飲。
選擇簡樸的生活,少即是多。
如何減少閾值,收穫幸福?
真正的幸福,由日常生活裏一點一滴不經意的悦感積累而成。
本田直之給出了一系列建議,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給大家參考下。
一、無條件地捨棄
首先,為了自由地生活,必須無條件地捨棄一些東西。
對於一兩年都沒有穿過的衣物,就可以捐贈或扔掉,為家庭騰出多的空間。
《斷離舍》中説,通過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從而讓人變得開心。
家裏越整潔有序,心情越容易愉悦。
捨棄無用社交。
陳道明是娛樂圈的一種清流,他不愛社交。
沒事的時候,喜歡彈琴,畫畫,抄經,做手工。
閒暇時光,他喜歡縫製各種包包,有時,夫妻同坐窗下,各忙各的,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歲月靜好。
捨棄一些無用社交,才讓我們從忙碌的時光中抽離出來,讓身心休養生息。
捨棄攀比。
幾年前,美國出現了一個社會問題叫“富裕流感”,也就消費傳染病,大家相互攀比購物,如果比不過,就會自卑,然後產生購物衝動。
為了維持富裕生活,他們增加工作時間,揹負更多債務。然而這些由透支身體和負債構建起來的幸福,隨着次貸危機的影響,幸福感隨之下降。
一弟子問師傅,生活太累,如何輕鬆?
師傅回答:“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源於攀比。”
無休止地攀比,只會拖拽我們滑入慾壑難填的深淵。
不要在意別人有的,而要看到自己擁有的,快樂才會常伴左右。
二、不依賴金錢,多花心思。
本田直之認為,從物質中獲得的幸福感是短暫的,從個人感覺和體驗裏得到的幸福才更為持久。
把“沒有錢”當做藉口,問題將永遠無解。
既然沒有錢,那就想想沒有錢的活法。
如果因為降薪而煩惱,不如換一份工作,減少在外吃飯的次數,降低消費,或者搬到消費水平較低的地方;
如果沒有錢很難出國,我們可以變通想辦法,申請獎學金,或者半工半讀,都切實可行。
如果沒有錢,只要肯花心思,同樣可以讓生活變得有趣。
比起金錢,更重要的是獲得精神層面的充實感。
培養一些愛好,讀書、運動、書法、音樂、野外探險旅遊等,其實不需要花太多,但是這些將更好地提升生活的樂趣,舒緩壓力,放鬆心情。
三、降低閾值,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
小確幸,第一次是出現在作家村上春樹文章中,它的意思是, 小小的確定的幸福。
比起短暫的大幸福,長久且可持續的“小確幸”更讓人感到滿意。
下班騎自行車經過濃蔭如密的小徑,猶如穿越時光隧道,你突然覺得好浪漫!
女兒畫了一幅畫送給你,你覺得沒有白白辛苦!
愛人偷偷幫你洗了內衣,你突然覺得好幸福!
四、主動求變
古話説:“變則通,通則久。”
本田直之告訴我們,要學會打破常規。
一個人墨守成規,他的思維會變得僵化和呆板,所以必須主動尋求變化,常常採取一些建設性的破壞。
比如:改換上班線路、嘗試自己不愛的食物、逛一逛平時不感興趣的商店。
經常給視覺、味覺新的刺激,不至於被陳舊的常識所束縛。
主動求變的另一個做法,是要創造“復業”。
俗話説:“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很多“中年危機”就是這樣,忠心耿耿為企業付出了最好的青春,到最後卻被裁員,無路可退。
把所有幸福寄託在一項工作中,不如多創幾個“復業”。
復業,是一種避險策略,即使失去任何一項工作,也不會對自己有太大挫傷。
本田直之是銀行高管,是企業家,也是作家。
他認為,升職並不能帶來更為持久的幸福感,個人品牌和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才可能讓幸福感持續下去。
所以,當我們知道通過“買買買”獲得的幸福是不可持續時,我們應該主動作出選擇,過簡樸的生活,減少對物質的依賴,找到更好的幸福矩陣:
減少物質堆積,培養興趣愛好,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提升個人能力。
順應時代的變化,積累個人品牌價值,讓自己擁有更多元的角色標籤,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打造更多幸福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