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珍珠港內6艘戰列艦被摧毀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大多數遭損的船艦都已破舊,有兩艘還可修復使用。此外,在空襲中,美國的重型巡洋艦和潛艇並未遭受損失,重要的是當時那裏沒有一艘航空母艦。
日本沒有對珍珠港的美軍基地設施進行進一步打擊也是個致命的錯誤,那些軍事設施若被摧毀,將會迫使美國太平洋艦隊撤到它的西海岸去,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太平洋戰爭就更難打了。
空襲珍珠港是外傷型的打擊,它沒能使美國艦隊完全癱瘓,也未能摧垮美國人的作戰能力。美國擁有的航母毫髮未損,況且美國還擁有無與倫比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它的飛機制造廠只需兩天就能製造出損失掉的飛機。
因此美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補充了珍珠港遭受的損失。從許多方面看,日本襲擊珍珠港都是個錯誤,它導致了日本必敗的命運。山本早已知道這些危險,同時他還知道,日本不能和美國打持久戰,他希望襲擊珍珠港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和日本隨之進行的擴張行動能逼迫美國不與日本作戰。
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美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參與戰爭。雖然在戰爭初期美國和它的戰時盟友不得不眼睜睜地看着一段時間內日本連續不斷地取得勝利,但處於防守狀態的美國已經開動了它龐大的工業生產機器進行大規模的軍火生產。隨着襲擊珍珠港的成功,日本軍部決心全速推進已取得的優勢。
日本的作戰計劃要求幾乎在馬來亞和菲律賓兩條主要戰線上同時推進。輔助的作戰步驟將是奪取香港和盟軍在太平洋上佔據的小島,最後日本再進入荷屬東印度羣島。如此一連串的進攻行動會給日本陸、海、空軍後勤補給造成極大的壓力,因此速度是最關鍵的因素,日本必須在被打蒙了的美國人可能發動反擊並調集主力部隊防守太平洋之前完成上述進攻行動。
事實上美日雙方在南線戰役中投入的部隊數量大抵相當。盟軍在南線戰役中共有11個師,其中在緬甸和香港各駐有一個師,在荷屬東印度羣島駐有2個師,在馬來亞有3個師,在菲律賓有4個師。
為了與盟軍部隊在數量上保持平衡,日本不得不撤走在中國的大部分部隊,調往南線戰場,這樣日軍總共湊齊了11個師,全部由寺內壽一大將指揮。雖然雙方軍隊數量相當,但盟軍卻處於不利地位。盟軍部隊為了防守,必須原地待命,他們根本無法對日軍形成一條統一的防線,而寺內所率日軍卻能憑藉突襲和機動作戰的優勢使盟軍處於弱勢防守的狀態。
此外,日本人在該地區還具有強大的海、空優勢。即便如此,日軍也須嚴格按照作戰時間表向前推進,並抓住時機取得全勝。因此日軍不得不在幾次力量處於劣弱的戰役中浴血奮戰才能獲得勝利。
本文節選自《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作者:安德魯·威斯特,格里高裏·莫特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