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古寨下數字土樓
謎,隱藏着真相;
真相,不是一個謎。
古寨頭上,隱藏着一座古寨。古寨頭下,隱藏着一個謎。古寨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一個謎至今無法解開。
一個謎,與古寨下的民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航拍的角度看,四座呈1890形狀的建築羣充滿神秘感,決定去一探究竟。
那一年經過古寨下,夕陽正好。斜暉照在裸露的土牆上,黃泥土的牆體變紅了,暗灰色的瓦片沒有光澤,經過了多少風雨的洗禮,依舊在深山中沉默。
左邊這座是“1”字形的土樓,從村口進來第一眼就能看到它。周圍有果樹、菜地、木結構的茅房。從小時候開始途經返於此,土樓的西面熟悉得一如平常,現在只不過是離它近一點。以前的村路是在那一大片田野的邊上,緊挨着河流,如今的公路則靠近民居區。
走進村子,村民所見甚少,多數年輕人都出門打拼去了,帶着孩子,家裏只剩下留守的老人,所以多數門窗都緊閉,土樓顯得很安靜。
恰好遇見我母親孃家的一個姑父住在這裏,已經九十高齡了,依然耳聰目明。小時候我認識他,他現在不認得我了,我跟他説了我的父親母親,他熱情地要留我用飯,我趕緊向他了解了一些關於土樓的故事信息。
土樓建於解放後,有的53年,有的54年,時間過去太久了,他也有些記不清了,從後來再問到的幾位老人家也如是説,大概的時間是沒錯的。
眼前三層半的土樓是四座中最大的,高約十二米,呂字的形狀從地面看不出來,但是氣勢恢宏。
"五間廂" 的外牆基本上是原始狀態,土黃色的。這種土的粘性非常好,經歷了近七十年的風雨侵蝕,在一樓的外部也完好如初,連竹釘都很難打進去。
土樓,也像槍樓。因為是解放後建的,社會基本安定,不用再防範土匪之類的安全問題,所以不安置槍眼。在三樓安裝木製陽台,可以曬衣服,防衞功能已經夠高的了。
外牆只要能擋風遮雨,不刷白灰也能節省一些錢財,在農村也沒那麼講究,院內、室內都裝修得比較好,裏外截然不同。
從大門進入,幾根高大的柱子很吸引眼球。剛解放期間的建築物還保留着以前的建築特點,柱子上頂屋檐,下着地,也是陽台的主承重點,柱底墊着石珠,起防腐的作用。
木製的陽台每一層都是相通的,上廳比下院高出一些,主次分明。柱子上紅色的春聯應該是過年時貼的,還很鮮紅。
老人説外出打工的村民多數會回家過年,有一部分依舊住在這裏,雖然不是全部,但也挺熱鬧的,從那些乾淨的木門和欄杆上就可以看的出來。當然,有一部分已在馬路邊建了新房,或者在城裏安家落户了,春節時也會回來,畢竟這裏是他們的根。
一樓的泥土地上少了走動的痕跡,長了蒼苔,感覺有些淒涼。樓梯上也有些灰,衞星天線接受器盛滿了陽光,許多主人已去了遠方,為了各自的夢想。
從三樓的陽台上看去,夏天來了,滿山蒼翠,前面的田地裏一部分栽種甘蔗,一部分種植水稻,任然可見田園景象,只是沒有從前那種規模了。新的樓房比土樓高,所幸土樓保存得比較完整,也沒有被遮擋。
遠處的山頭叫古寨頭、龍牙寨,山寨遺址還在,所以有“古寨下”這個自然村村名的由來,可謂名副其實。
溪流的方向是五星村的中心地帶,古寨下,是一隅安土。
問及建成如此土樓的原因,沒有什麼特殊的,不外乎聚眾而居,鄰里和睦,可以節省開支。當年建設時互相照應,木材都是山上取的,提前準備幾年就夠了。
古寨下村民,解放前後多以務農為生。靠山吃山,當時有一種賺錢的方式叫"放火柴"。"放火柴",就是把山上的松樹買下,鋸成約兩米的長度,當山洪暴發後,及時利用湍急的水流把一堆堆的松木放進溪流,像放排那樣,放到永泰縣有公路的地方再撈起來,賣出去。
我們村九十年代還沒有通公路,大型物品運輸不了,"放火柴"是最原始的方法。我小時候就見過,我家住在古寨下的上游沽洲自然村,山上的松林都是他們的生財之道。
每次雨後放火柴時,我常在臨溪的陽台上看着,有些羨慕,但是也感覺他們的工作很危險。
他們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手持竹鈎,帶着鋁盒飯。與洪水打交道,賺錢就像拼命,儘管他們水性都很好,意外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建土樓所花的錢多數是他們用這種途徑賺來的,幾十年前是沒有地方可以打工的,他們省吃儉用,為了謀生,為了家人能有一個安居的窩,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聯合建房,土樓也會更加牢固。以他們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呈現在我們眼前所能看到的這些"功績"——1890土樓羣。
敞開的大門,進出過多少放排的漢子,後院的牆上還掛着曾經的蓑衣,樑上的竹鈎已佈滿蜘蛛絲,牆腳堆着許多柴火,時光漸漸遠去,他們也漸漸老去,山上已少有松樹,放排的生活一去不返。
如此宏偉的土樓,是一個時代的特殊建築,不似許多百年、千年的木結構老房子,低矮、昏暗、潮濕。此中天井規劃比較大,易於通風透氣,能接受更多的陽光。居住、儲物,都在一樓以上,夯土牆冬暖夏涼,很適合居住。
70年前,這些土樓算是豪宅,院子裏,廳堂前的石砌都很整齊,工程基本一次性到位,石階佈置也暗藏玄機,寓意更是不言而喻。不説華美,至少規矩、嚴整。
行走於其間,常見的農用工具、家居器皿,和我老家的一樣,我都認得,醃菜缸、風櫃、犁耙。只是這些多數已廢棄不用,感覺很親切,又感覺很遙遠。
仰望高高的樓頂,像一座城,一座時空之城。由先民建造,現在只有老人們守着,年輕人出去開疆擴土,不知道風雨中會被遺忘在哪一天,假如它們繼續被埋沒光華!
籬笆牆內,一片荒蕪的菜地,籬笆牆上,一叢月季花開。9字形的土樓比較簡單,像一座未完成的呂字土樓,停留在謎一般的規劃上,前院的三層樓只能到此為止。
內部與之前的基本一樣,二層半。一樓的樑上有張燈結綵的裝飾,應該是去年有人剛剛辦的喜事,一部分牆上是新刷的白灰還帶着喜氣。這座像我老家的老房子。
大廳的牆上掛着許多"表德",指人的字或別號,用來表明在家族中輩分和身份。通常結婚時才會在廳堂上公佈。這裏的老房子居住的人雖然少了,但是就算住在新起的樓房裏,結婚儀式也要在祖屋舉行。祖屋是根,這是莆仙的風俗習慣。
在建築羣的東部,零字形的土樓也是"五間廂"的格式。院前是一片開闊的大埕,以前鋪設着紅磚,如今正要改造。為什麼要預留這麼大的空地呢,尚不得而知。
1890的土樓,鳥瞰圖沒多少人知道。我突然想起小學時我的老師跟我們説了一個神秘的故事,老師是古寨下自然村的。
很久以前,古寨下有個財主非常富有,整天擔心銀子無處隱藏,為了分開藏起來,分在九個不同的地方,深埋好之後用一口鼎扣上,再覆蓋泥土,種上樹木。
古寨下往沽洲的路上有一個石門,石門的崖壁上刻着"奚自"兩個字,傳説能悟出詞語的意思,就能知曉寶藏的下落。只是石刻在二十年前修公路時已被毀,至今也無人破譯。
小時還聽説距離古寨下與石門之後有一段坡路石階為18級,不知道與1890的18是否有所聯繫。90與傳説中的對應點大概是指九個土坑,與寶藏似有吻合。
故事在傳説中變老,土樓在歲月中變老,小鄉村卻已有了新的面貌。村民不再是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了,他們走出深山,逢年過節時常回來,老房子像是留守的親人,和他們仍然有割捨不斷的感情。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天下土樓眾多,形態各異。古寨下的土樓是否有什麼秘密,無法知曉,航拍圖與數字的關聯難道只是一個巧合嗎?
聽聞過古今許許多多的鄉間軼事,哪一個村沒有寶藏之類的傳説,古寨下土樓羣顯示的數字更有一種神秘感。
土樓,之所以讓我們津津樂道,不僅源於它的古樸、堅固,宏偉之美,更在於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在時代的變遷中又要漸漸的離我們遠去,也讓曾經居住過的人產生了無限眷戀的情懷,更激起了城市裏的人獵奇的心思,才是它最有意義的存在形式。
走過古寨下自然村,1890的土樓也不像是一個謎。還沒來時的種種好奇和猜測,都在屋檐下、天井間留下的煙火味解釋得一清二楚了。每一處都呈現着他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築成的土樓才是風雨中最安全的住所。
夕陽從朝陽宮邊落下,即將告別土樓。回望水田裏的金輝映紅了整個小山村的天空,晚風習習。期待古寨下的土樓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題古寨下土樓
餘永東
一排瓦屋倚山前,鳥瞰還如數字編。
生土夯牆安綺夢,古杉為柱伴炊煙。
和同易築連雲堡,世代常修對户緣。
未啓柴門塵是鎖,重開須得待春天。
旅遊小貼士
導航目的地點:仙遊縣,遊洋鎮,五星村古寨下。
作者簡介
餘永東,網名 畫滿樓。一個喜歡寫詩的畫家,或者説是一個喜歡畫蝴蝶的詩人,喜歡自己撰的一句話:勤能補拙,愚字本來有心。仙遊縣 飛山詩社成員,仙遊作協會員,攝影愛好者。
莆田旅遊網
在這裏,遇見最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