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海軍全訓合格艦長政委:一把“深藍之劍”,彰顯秦漢雄風
海軍舉行的首次授劍儀式,在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舉行,054A型護衞艦570三亞艦艦長等13名全訓合格的艦長、政委一起被授予“深藍之劍”。
從網絡圖片上來看,此款“深藍之劍”採用了漢劍的形制,顯得古樸威武,頗有着秦漢雄風,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無論中外,劍,都是歷史悠久的冷兵器,商代,就有了青銅劍,受鑄造技術的約,青銅劍都很短,一般只有20釐米長,最長不過40釐米。
秦漢時,一般長度40-50釐米,甚至70-90釐米的鐵劍,取代了尺寸短小的青銅劍,被大規模地投入實戰,成了近身格鬥最主要的冷兵器。
商代到秦代,青銅劍的劍身,其基本形狀,是採用“四面劍”的形式,即劍身以上下中脊為界,可分為四個獨立的面。
漢代時,漢劍,除了傳統的“四面劍”形式,還出現了“六面劍”、“八面劍”等形式。海軍“深藍之劍”的劍身特寫,“八面劍”的特點非常明顯,也即上下各三條脊,劍身分八面研磨的劍。
海軍所授予的“深藍之劍”,外觀厚重,威武強悍,善於劈砍,從其形制看,就是參考了“八面漢劍”的形式。
漢時,劍,就成了防身進攻的有力兵器,上至天子,下至官員和平頭百姓,無不佩劍,東方朔、司馬相如這般博學、文采飛揚的才子,也是“少時好讀書,學擊劍”。
橫刀,是隋唐時代的軍隊列裝制式刀,為雙手刀,是在漢朝的“環首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研製的,去掉了在漢朝常見的刀柄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
作為冷兵器,橫刀,是隋唐時代軍隊兵士佩刀,一般全長70-80釐米左右,刃長在50-60釐米之間,厚度約6-8毫米,是衙役、捕快、皇宮士兵、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
海軍軍官授佩漢劍,而非橫刀,是有原因的,無論中外軍隊,一般軍官都會佩短劍,佩指揮刀的很少,二戰的日軍似乎是例外。
漢劍,有繼承秦漢雄風之意味,軍隊是用來打仗或準備打仗的,因此,要有威嚴雄壯之態勢,授予海軍軍官“深藍之劍”,寓意可謂深遠,海軍是要走向遠洋的作戰兵種,要在遠洋中體現出海軍的戰鬥力和精神風貌。
橫刀,本身就是士兵的佩刀,不適合授予當下的海軍軍官,橫刀和軍官的身份不匹配,海軍的“深藍之劍”,只能選擇古樸威武,有秦漢雄風的漢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