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讀懂門診報銷改革。圖片來自新京報客户端
普通門診費用也可以報銷了!8月26日,國家醫保局正式向社會公佈《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雖然這紙文件涉及不少專業術語,可因為很多涉及民生的醫保政策轉變,此次醫保新政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據新京報梳理,本次醫保改革有3個核心的舉措,第一是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報銷比例從50%起步;第二,職工醫保個人賬户計入辦法也將有變,醫保單位繳費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户,全部計入統籌基金;第三,個人賬户的資金不僅可以自用,還可用於支付職工配偶、父母、子女的費用。
聽起來有些艱深,但走進醫院就會直觀感受到變化。拿部分城市來説,按照報銷規則,門診起付線為1800元,職工每年門診累計花費超過1800元以上的部分才能報銷,凡是沒到1800元的部分都是自付。但政策變換後,普通門診費用也可以報銷了,那些門診小病、常見病也能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範圍。與之對應的,則是個人賬户金額減少了。
有些網友乍一看新的政策,可能首先看到的是“個人賬户金額減少”。但其實這樣的門診報銷制度改革,恰恰是順應了醫改的方向,也能夠更大限度發揮出醫保的“保障”功能。
多年以來,我國門診看病推行的都是個人賬户付費制。這樣的做法在減輕患者的負擔、尤其是職工醫保參保者的門診費用負擔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其歷史貢獻不容否認。
但也要看到,該政策已越來越不適應當前形勢,部分問題日積月累,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
自職工醫保制度改革以來,我國基本醫保制度都是以保住院為重心,2019年職工醫保的住院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但也要看到,門診保障比較薄弱——職工醫保實行統賬結合,除了有限數量、費用較高的門診慢特病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享受較高的待遇保障之外,其他大部分門診費用主要通過個人賬户來支付。
另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個人賬户資金閒置現象嚴重,2018年底醫保個人賬户累計積累7284億元,到了2019年底,則上升到8426億元。由於這些錢只能用於本人看病,不能拿出來共濟,造成巨大浪費。
在此之前,單位繳費部分是個人賬户的主要來源。根據醫保新政,這部分資金不再計入個人賬户,閒置資金的增量減少,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就有望得到逐步化解。更重要的是,單位繳費部分納入共濟,從僅惠及特定的職工,變成惠及所有參保人員,保險的互助共濟作用也能得到凸顯,患者將從中獲得更多保障。
改革的效應還能延展到更多方面。像之前日間手術本來可以大幅縮短診療時間和開支,受到醫院和患者的普遍歡迎,但“門診不能報銷”的客觀現實,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儘管部分醫院可以特事特辦,但少了制度支撐,仍讓人心裏沒底。一旦門診費用可以報銷50%以上,推進日間手術等醫改舉措,就會順暢得多。
還有,近年來隨着健康全過程干預理念的提出,慢性病早期預防和全過程干預成為促進健康和減少併發症的重要手段,“高血壓藥、糖尿病藥納入門診報銷”等臨時性舉措的推出,意在擴大慢性病藥品有可及性,幫助更多患者規範服藥。可問題是,慢性病遠不止高血壓和糖尿病兩種,更加高效和全面的慢性病管理,需要所有醫保目錄中的慢性病藥品都能在門診報銷。而門診費用“按比例報銷”,就能發揮醫保資金共濟作用,實現精準保障。
此舉還對基金開源節流意義重大。因為當前住院費用可報銷,在門診卻只能使用個人賬户,這會對住院形成事實上的鼓勵,不少達不到住院條件的患者,就會要求住院治療以節省費用。門診報銷50%起步,可以大幅減少過度診療、尤其是減少超適應症住院,從而減少醫保基金浪費現象。
由此看,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的這些政策看似抽象,卻能影響到具體的診療細節。
當然,這項改革也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個人賬户金額減少,可能會讓部分參保者產生相對受損感,因此在大的改革框架出台之後,還需細化規則,平衡好各方利益。
但總體而言,小障礙擋不住大趨勢,這項改革順應了醫改趨勢、裨益了民生,理應加速推進,釋放其利好效應。
□秋實(醫生)
編輯 孟然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