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書寫人與城市的美好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吳春燕 王忠耀

到達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林立的高樓是最初的印象,而就在這“鋼筋水泥”羣裏“冒出”的一片綠色讓記者的眼前豁然開朗。來到燕羅濕地公園,踏着木棧道,聽着鳥聲蛙鳴,看着茅洲河邊蘆葦迎風搖晃,人們划着小艇,這裏有如一個讓城市盡情呼吸的“城市綠肺”,讓身居樓羣裏的人們又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過去“掩鼻而過、背水而居、閉窗而眠”,如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鷗鷺齊飛”,茅洲河的改變只是深圳城市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千百年來,城市一直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今天,人與城的故事究竟該如何書寫?如何在發展的同時留下綠水青山、藍天白雲,走向吃得更健康安全、住得更舒適宜居的小康生活?珠三角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制度革新,綜合施策

茅洲河的過去是啥樣?在公園旁的紀念館裏,記者注意到幾個玻璃大球,裏面充斥着泡沫塑料、易拉罐、黑色的廢渣。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就是幾年前茅洲河河面上漂浮的東西。

“2016年之前,這裏都是臭水、污水,平時都不敢走河邊,因為周邊工廠多,污水處理跟不上。”提起過去的茅洲河,已經73歲高齡、家住河邊的深圳塘下湧社區居民黃耀棠對記者説。

數據更能説明一切。據統計,在綜合整治前,寶安區共有66條河流,有65條為劣五類水體,其中61條為黑臭水體。流域環境是整體工程,而嚴重污染的背後是體制機制的藩籬,多部門都可管都不想管,局部工程解決不了整體問題,成為治污的關鍵性“掣肘”。

為打破這一僵局,寶安區建立了“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責任機制,將全區66條河納入河長制實施範圍,設立三級河長組織體系,由區委書記擔任總河長及茅洲河區級河長,區長擔任副總河長及排澇河河長,全區326名領導幹部分別擔任區、街道、社區三級河長,各級河長全面深入治水工程一線,共巡河5萬餘次,現場協調解決徵地拆遷、施工進場、交通疏導、施工佔道、流程審批等問題9000餘個。同時,將全區12座水庫及374個小微水體納入湖長制實施範圍,設立區級湖長10名,街道湖長110名,社區湖長128名。並建立了由三級決策體系、四大片區、五個專責工作組、十個街道協調保障組組成的“三+四+五+十”工作機制,破解“九龍治水”的難題。

“我們深知水污染‘表現在河裏,問題在岸上,根源在人’,要鞏固好治理成效,就要抓好污水不入河,就要改變大家的排水習慣。東風新村一家餐飲商户,瞭解到需要安裝隔油池,就主動買了一個,但是規格偏小,無法滿足環保要求。街道知道後主動聯繫商户,進行深入細緻宣傳講解。商户在街道、社區幫助下,重新購置了符合規格的隔油池,實現了污水達標排放。街道還幫助這家商户把之前購買的隔油池轉賣給可以用的商户,使這家商户減小了損失。這家商户還動員周邊餐飲商户安裝隔油池,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東風新村有望成為街道第一個排水達標示範小區。”談起作為河長的工作細節,松崗街道黨工委書記、松崗街道總河長阮開江説。

水污染治理工程點多、面廣、線長,施工組織管理難度大。以茅洲河治理為先導,深圳寶安還在全國率先推行了“高強度持續投入、全流域系統治理、大兵團聯合作戰”“地方政府+大型專業公司”的EPC工程實施方式,強力推進水環境治理;還創新採取“1+1+4”(甲方+總承包單位+管家、監理、造價諮詢、檢測監測單位)管理模式,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嚴控投資、建設規模,確保每個EPC治水工程科學組織、高效實施。

“記得2016年以來河道就開始整治了,當時在我們村也進行了大工程,很多工程隊的人到我們村裏來,給村裏每幢民房都安上了雨水、污水管道。後來這裏建了公園,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來散步,空氣清新了,生活也覺得更加愉悦。”黃耀棠説。

  科技支持,創新引領

“沒有綠水青山就沒有金山銀山”,天更藍、水更綠、住得更舒適、吃得更放心,是不少人心目中小康生活的一部分。但近年來食品安全、農藥殘留、垃圾圍城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和居民健康的挑戰。記者採訪珠三角一些企業時注意到,它們正在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科技方案。

在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展陳室,一台“在線揮發性有機物質譜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我們呼吸的空氣中PM2.5究竟從哪裏來?靠這台質譜儀,一個小時就能解決過去3個月到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大大提高決策的效率。”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檢測車只要帶着這台質譜儀,以20邁的速度向前行駛,就能探測出行駛路線周邊的污染情況,精準探測到污染源,“甚至連工廠的哪一個工段產生的污染都能探測清楚,既服務於政府監管,也服務於企業改進生產流程,現在全國已有200多個城市採用這一設備了”。

“質譜儀看似高大上,實則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粘惠青告訴記者,禾信質譜在大氣環境、生物醫藥、食品安全領域為更安全、健康的生活提供了方案。

“例如對於生物醫藥領域,正如我們生病了要去醫院做化驗,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一樣,通過質譜儀進行微生物鑑定可以知道究竟是哪種微生物造成的感染,對於指導醫生對重症患者治療會提供更有效的借鑑,甚至可以在癌症的極早期來輔助預警。此外,食品安全也是人們常常關注的話題,比如蔬菜、瓜果裏是否有殘留農藥?傳統檢測方式是耗材式,成本較高,而質譜儀通過識別分子量的差異可以精準找到殘留的是哪一種農藥,90分鐘可以分離500種有機物,對幾十種農藥殘留做準確、快速的判斷。”粘惠青説道。

“我是一名環保領域的創業者,企業現在專注於做垃圾滲濾液處理的相關業務。”深圳市盤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樹介紹,垃圾不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會產生垃圾滲濾液,這種滲濾液如果處理不當,會隨着流域造成污染,對周邊流域環境治理就會有很大影響。“目前處理垃圾滲濾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生物的方法來降解處理,但一部分無法用這種方法降解,所以就有了另一種方法——膜過濾,讓其中的水出去,污染物留下來。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回灌或蒸發的方法,而我們的技術是讓滲濾液徹底降解到能夠達標排放,可以説是垃圾滲濾液處理中最難解決的一環。現在深圳三分之二的填埋廠都運用了我們的技術。”

趙建樹在創業前可以説是一名標準“理工男”,懷着“學有所用”的夢想,2014年他的企業入駐深圳前海。是什麼讓他把環保的理想寄託給深圳?“深圳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城市,而且前海越來越成為深圳創新創業的名片和中心。對於一個公司來講,平台十分重要,在這裏我們能夠擁有和地方政府、同行業更多企業進行交流的機會和平台,而且深圳作為大灣區城市可以會聚更多有理想的青年人才,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趙建樹答道。

“希望我們的技術服務能夠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讓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加安居樂業。我想,第一大家都健康,第二大家都快樂,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小康社會。”趙建樹説。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6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7 字。

轉載請註明: 珠三角:書寫人與城市的美好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