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第一批船隻於1608年到達印度,於今古吉拉特的蘇拉特城入港。英國的勢力正式進入印度。之後由於印度卧莫爾王朝的衰落,英國在印度不斷擴張。到1849年3月,英國佔領了旁遮普省,標誌着英國佔領了整個印度。很多人覺得印度也算是在英國的統治下統一了,其實並不是這樣。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印度不僅沒有統一,還有幾百個國家。
我們知道,印度在歷史上就沒有統一過。即使在王朝強大的時候也只是佔領了北部和中部的地方,南部的很多地方還依然是獨立的,沒有被佔領。而且南部有很多獨立的城邦,或者叫國家。當然英國人來了之後,確實佔領了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不過英國雖然佔領了這裏,也並不意味着印度已經統一了。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是一分為二的,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全部變成自己的殖民地。第一部分就是自己直接統治的,也就是印度所謂的11個省。這個省佔印度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第二部分就是自己不直接統治,而且扶持傀儡統治。這些地方多數位於南方,也就是很多的土邦。土邦由自己的國王直接統治,只不過受英國干預。算是英國的傀儡。雖然是一分為二的統治,不過他們都效忠於英國的國王,奉英國國王為自己的元首。之所以説印度不是統一的,和第二部分有很大關係。
當時的印度土邦數量非常多,高達五百多個。而且土邦和土邦的地位和狀況並不一樣。有的是高度自治,僅僅承認英國國王為自己元首就可以了。有的是英國控制,但只是外交權。有的受英國控制很大,掌握大部分權力。但不管怎麼説他們相當於半殖民地半獨立的狀態。説他們是一個國家也不為過。而且很多邦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等,甚至和印度完全不同。
這樣看來,當時的印度加起來可以説有五百多個國家。不得不説英國人還是很聰明的,為了控制這裏使用的手段非常多。如果英國都想直接統治的話,估計永遠都征服不了印度。或許正是由於都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的原因,所以讓很多印度人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五百多個國家。這一點,他們還是要感謝英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