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壓式育兒,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
投胎,是一門技術活。
投得好,家庭就是一生的港灣。
投不好,家庭就是硝煙的戰場。
打壓式育兒下,畸形的親子關係
電影《春潮》中,40歲的單身媽媽郭建波,帶着女兒和母親紀明嵐一起生活。
在外,郭建波是一個雷厲風行的記者,什麼敏感案件都敢碰。
回到家,她卻成了一個一味隱忍的女兒。
紀明嵐常常對她惡語相向,但她從來不會回嘴,因為她知道,只要敢頂一句,母親就可以把這幾十年來的舊賬統統翻出來説一遍。
紀明嵐和郭建波不像是一對正常的母女,因為沒有哪一個母親會將自己的女兒當成仇人般對待。
郭建波來例假,紀明嵐無比嫌棄:“怎麼來那個!”
郭建波抽煙,紀明嵐罵她有毛病。
有一次,紀明嵐參加同學會喝了酒,回到家就拉着孫女發酒瘋。
郭建波啥也沒做,只是出來拿個喝的,紀明嵐就一頓冷嘲熱諷:
郭建波,你看見我今天高興,不爽了是吧。
我跟我孫女在這裏分享我的開心,你這一會兒一趟的,你以為我看不出來嗎?
我在你們姓郭的家裏面做了一輩子的奴才,我現在老了,還要看你的臉色嗎?
郭建波我給你説,你把這半年來的生活費,她的學雜費,一分不落地給我算清楚……
我真沒有見過像你這麼不要臉的人,真的。
郭建波背對着紀明嵐,一聲不吭,默默承受着母親惡毒的咒罵。
但這不代表她的內心麻木,只見她用力抓住牀頭的仙人掌,任由尖刺扎進掌心,試圖用肉體上的疼痛來掩蓋內心的疼痛。
血珠從手掌滲出,郭建波沒有喊疼,而是揉搓着指尖的血珠,讓疼痛再次放大。
可即使是這樣,肉體上的疼痛也無法超越內心的疼痛。
那顆藏在郭建波身體軀殼下的心,早已血跡斑斑、疼痛不已。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和紀明嵐類似的母親,她們喜歡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將孩子視為苦難的來源和發泄的對象。
她們慣用的口頭禪是“要不是為了你,我……”,也喜歡用錢來威脅孩子的忤逆。
孩子在這種長期的精神控制下,要麼變得唯唯諾諾、自卑懦弱;要麼暴戾暴戾無度、專橫霸道。
母親專制下,孩子自毀式的反擊
和大多數不幸的中國婦女一樣,紀明嵐喜歡見人就哭訴自己多麼不容易。
雖然丈夫已經離世,但依然逃不過她的審判。
她向外人痛訴丈夫的種種不是,説他是個變態流氓。
就因為自己對那事沒興趣就在外面尋花問柳,經常調戲澡堂裏的女人,甚至將小姐帶回家。
可就是紀明嵐口中的“流氓”,在郭建波來例假的時候教會她如何疊衞生紙,給她燒水泡腳。
這麼多年來,郭建波一直用無聲的行動抗拒着紀明嵐的控制。
紀明嵐斥責她抽煙,她就把煙掐在母親擀好的餃子皮上;
紀明嵐請小區的阿姨來家裏排練唱歌,她就把水管拔掉,打斷她們的排練;
紀明嵐給她安排相親,她就用奇怪的話把相親對象嚇跑;
紀明嵐希望她找男人,有個體面的家;
她偏要墮落地混跡在男人堆中,就連女兒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
……
郭建波幾乎是用自毀的方式,來懲罰母親。
就如她在電影結尾中所説:
你總是説我是要遭報應的,哪有媽媽這樣對自己女兒説的?
你期待我會遭到什麼樣的報應?貧窮、孤獨、孤兒寡母、疾病纏身,差不多都實現了。
你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戰場,你的勝利也不是榮耀......
你想讓我找一個好男人,有家,過體面的生活。
我不,我就要你看見我現在的樣子!
在這場暗流湧動的鬥爭裏,她們相互纏鬥廝殺,最後遍體鱗傷,雙雙成了loser。
紀明嵐輸了女兒,郭建波輸了人生。
無論在哪個時代,苦難總會如影隨形。
懂得排解的人,會將苦難化作生活的養分,滋養生命,造福身邊的人。
不懂排解的人,則會將苦難變成鋒利的尖刀,刺向身邊最親近的人。
紀明嵐無疑屬於後者,絕大多數的中國母親也屬於後者。
她們以愛的名義虐待着孩子,或是肉體上的傷害,或是精神上的摧殘。
有的甚至不屑借用愛的名義,看孩子不爽就惡語相向、拳腳相加。
本是港灣的家,也就變成了處處是硝煙的戰場。
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有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母親可以如此這般刻薄地對待自己的女兒!
顯然,這種刻薄的方式絕不是憑空而來的,紀明嵐年輕時的經歷也許能為此做出解釋。
在饑荒時代,紀明嵐將細糧全都留給老公和孩子,自己的那一份就省出來寄給母親。
可她的母親不但不感謝,還埋怨她為什麼不寄錢。
顯然,在常年的打壓和嫌棄下,紀明嵐也不自知地複製了母親的育兒方式。
女兒郭建波在她的辱罵和嘲諷中也沒有逃出這個怪圈,她一邊口誅筆伐紀明嵐作為母親的失職,又將自己母親身份的失職歸咎於紀明嵐。
朋友小楠總是喜歡要求兒子以她的方式來做一件事,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跟她設定的一樣才行。
其實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有很多,但她就是覺得自己的方式是最優的,而孩子的其他做法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和走重複的路。
就拿下跳棋這件事來説,本是輕鬆愉快的一件事,兒子是看見哪裏有路就走哪裏。
小楠卻不允許他這麼隨意,一定要他計算出最優的路徑。
後來經過姐妹們的探討發現:
原來小楠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慾極強的人,小楠上哪個學校,學文科還是理科,將來做什麼工作,全都是母親決定的。
生活中,小楠的母親更是連握拖把的姿勢都要求小楠按照她的來。
所以當小楠的兒子表現出那種她不曾擁有過的隨性時,她的不自由感也因此被激發出來了。
她不是氣兒子隨性,而是氣自己不曾擁有。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説:
“你和你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媽媽是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驅動力。
而那些被母親用惡毒言語傷害過的孩子,則等於失去了前行一生的動力。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