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半月談】;
銀髮浪潮加速來襲,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5億。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根據測算,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
這個數據指向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國超過80%老人居住在超過20年房齡的住宅中。快速城市化未能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已有生活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難以滿足老齡社會的要求,居家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交通出行、社會交往各方面普遍存在不適合老年人生活和使用的問題,導致個人承受身體和精神的損害、家庭和社會相關投入和負面影響、國家醫療養老直接和間接支出巨大。圍繞老年人口進行的適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結合近年來一些省市先行開展的有益探索、各方期待,將適老化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快速推廣。
“老人+老房+老城”,適老化改造留給我們的考題,不僅僅是“敲敲打打、修修補補”這樣的體力活。我們面對的是老齡化、城市更新和構建和諧社會三者交織的複雜問題。
上篇
“4000萬老人跌倒”帶來新考題
半月談記者 吳振東 邰思聰 吳文詡 陳地
2018年末,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出現重要拐點: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少兒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重。同年,人口出生率跌到歷史新低點。聯合國人口署預測,中國每年新增老年人口800多萬,到2050年老年人佔比將達30.8%,約為4.3億人。
根據我國居家養老佔絕對主流的實際,目前有超過2億的老年人選擇在家自我照顧。但由於無障礙設施普遍缺失,家庭反而成了危險空間。
從“摔不起”到“改得起”
“在廚房拿東西有時要蹲下,站起來就頭暈眼花,洗澡只能等女兒每週回來幫忙。”今年初,上海83歲的獨居老人倪阿婆在家中如廁時不小心跌倒,卧牀休養兩個多月後,即便在家,她也不敢隨意走動了。
天與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袁江楓表示,居家環境不適老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安全性差,老人在洗澡、起居、步行時容易摔倒;二是功能性差,住宅設計、施工缺乏對功能性的關注,造成傢俱、櫥櫃、衞浴等設施不夠人性化,空間通過性差,為老人平添障礙;三是舒適度差,温度、照明、噪音等方面的不適合,降低了居住舒適度。
“每位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其家庭都應該進行適老化改造,一次改造可以為老人服務20年至30年,這種通過改變生活環境減少高風險傷害的方式,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具體體現。”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説。
今年7月,9部門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在養老行業內引發重大反響。實際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多省市先行探索適老化改造。
“為500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家庭適老化改造”被列入2020年江蘇省南京市民生實事;四川省從2019年全面開始實施適老化改造,目前已完成4萬户適老化改造工作;遼寧省瀋陽市今年為首批3000户符合條件的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政策呼應了日益增長的居家適老化改造需求。
背靠南京東路商業街的上海市外灘街道,老舊特徵明顯,住户老齡化程度高,對適老化改造有着迫切需求。街道通過自籌資金,在市、區適老化改造資金的基礎上,聚焦社區重點人羣,首先為36户困難、無子女、失能、高齡老年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
2019年4月,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項目在海淀區北下關街道南二社區啓動。項目由海淀區政府出資,為99户80週歲以上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進行了居室適老化改造。改造內容有防滑墊、感應夜燈、扶手、洗澡椅等設備,還有智能設備進家,實現就寢、如廁、沐浴等數據實時監測。
雖然北下關街道的適老化改造讓街道內很多老人因此受益,但從大範圍來説仍屬個例,大量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進展仍舊緩慢。
改造房屋還要改造觀念
對於很多老年人而言,居家適老化改造聽起來還有些陌生,但在養老機構中,適老化改造已經生根發芽,讓在養老機構內生活的老人嚐到甜頭。
成都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院長陳坤告訴記者:“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因為老年人和中年人、年輕人相比,整個身體、心理、精神狀況都完全不一樣,絕大多數患有多種慢性病,需要多些關注。”陳坤錶示,院區在2008年建設時並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因此這兩年抓緊修建了多種無障礙設施,老人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雖然養老院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居家養老才是適老化改造需要重點突破的領域。
因父親一直不願入住養老院,上海市民李先生琢磨起了“適老化改造”,希望在衞生間和廚房安裝輔具。他聯繫了多家裝修公司,有的表示不知道什麼叫“適老化”,有的來家中看後説“沒法改”,還有的嫌錢少不做。直到今年,事情在街道幫助下才有了轉機。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適老化改造的剛需雖在,但實際操作仍然不易,時常遇到業主猶豫不決、企業束手束腳的情形。
李紅兵説,受傳統養老觀念影響,目前還有很多老人不理解適老化改造的意義和作用,但當跌倒等事件發生時為時已晚。“中國老人一輩子節儉,較少為自己考慮,當被問到是否要適老化改造時,他們第一反應基本都是拒絕的,還有少數人會反覆思考改造到底值不值。所以子女的支持和理解很重要。”袁江楓説。
“當我們通過與街道合作,把改造樣板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呈現出來,相信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本願意進入居家適老化改造產業,畢竟產業體量太大了,涉及上億户的家庭。”安馨養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鄂俊宇表示,期望中國的居家適老化改造產業能建立真正專業的適老化服務體系,讓老人們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在醫養、康養和社區服務支撐下安度晚年,讓中國式養老“養得好”。
就目前而言,適老化改造對我國老人來説好比一顆若隱若現的甜棗,但帶來的好處會在未來適時顯現。
萬億“金桶”好看不好挖
適老化基礎設施改造不僅是補民生短板的必要舉措,也是拉動投資的重要領域。據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估算,僅對我國現有400億平方米的舊建築進行適老化改造,市場規模便可達15萬億元。來自住建部的數據顯示,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改造直接市場份額約為3萬億元。
“儘快啓動萬億級規模的適老化基礎設施改造工作,是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有益行動,對推動老齡社會條件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説。
然而,適老化改造這桶金,卻不那麼好挖,諸多盲點有待一一攻克。
——標準尚不完善。不少人都有為家中老人選購適老輔具的經歷,但在電商平台上,一個助浴凳的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都自稱是適老產品。在缺乏標準和選購指導的情況下,消費者和裝修企業大多隻憑經驗與感覺挑選。裝修過程同樣問題不少,多次發生工程效果和老人期望不符,裝修公司和消費者雙方各講各的理,最後需要消保委出面協調的事件。
——政府項目佔比過高。某受訪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居家適老化改造還處於行業發展初期,企業主要訂單源於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雖然這些項目的利潤不高,但由於數量較大,企業還是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收益。“政府項目能佔到我們企業一年訂單數的七八成,真正個人提出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客户比較少。”
目前,很多市場服務商只是奔着相關政府補貼參與到適老化改造項目中,缺乏商業服務意識,一旦失去補貼支持,根本生存不下去。這樣的企業在市場端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根據政府制定的方案進行改造。被動的處境、市場化發展路徑不健全,扼殺了市場活力,還需拓展個人客户,滿足市場需求。
——資金、人才、技術短板待補。四川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副處長黃禹洲表示,四川省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按照平均每户1000元標準進行成本投入,政府兜底支付資金超過4000萬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宋煜表示,目前各地大多是以政府主導推動適老化改造,其經費投入往往集中在建設期,後續維護管理費用支付還需機制的保障。此外,適老環境評估需要大量有專業資質的人員,需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出台相關評估標準等。
宋煜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需要認識到適老化改造的決策主體應當是最終受益人,而不是政府或者企業一廂情願的投入。因此,只有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共識,才能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從而實現適老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雙贏。
有企業負責人建議,可借鑑日本將居家適老化改造費用由長期護理險進行部分支付的經驗,減輕老年用户負擔。李紅兵表示,雖然長期護理險在全國多地進行了試點,但在企業負擔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長護險上,還需探索多種模式,解決支付問題。
下篇
抓住契機,釋放老年市場紅利
半月談記者 邰思聰 吳文詡 吳振東 陳地
在我國,居家養老模式得到肯定和提倡。近幾年,2億多老年人口迎來了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提速。適老化改造,如何緊緊圍繞老年人需求進行?誰將為老年人的需求來發聲?
當老人走出家門,在看病、出行的過程中,能否同樣享受適老化設施帶來的安心、安全?“適老”的理念,能否與其他理念一同融入未來的設計與建築中?
從修修補補走向老年用品規模化產業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是適老化改造的最終目標。
需求至上,因人而異
以政府出資牽頭的適老化改造,容易陷入“千家一面”的誤區。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的起點,永遠是老年人的需求,如果忽略老年人個體需求,改造可能根本沒用,甚至成為障礙。例如,給癱瘓老人的家裏到處安上扶手,老人不僅沒有能力使用,這些改造反而可能影響輪椅使用。
若老人能力尚可,卻處處給老人安上扶手、無障礙坡道、換上護理牀,首先會給老人的尊嚴感、對居家環境的控制感帶來損害,其次不利於保留和開發老人的自理能力,很可能進一步加速老人能力的衰退,花了錢卻適得其反。
適老化改造是非常專業的工作,綜合評估、適老設計、改造實施、產品適配、持續服務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員把關,要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一户一策”制定方案,確保適老化改造安全、實用、高效。
老年人的改造需求既與其健康狀況、能力水平、住宅原有環境情況有關,也與老年人可利用的各種居家及社區養老服務有關,十分複雜。但老年人往往對改造需求無法正確判斷並表達出來,需要多學科背景的專業團隊運用專業知識及相關評估工具共同作出專業判斷後,代老年人發聲。
今年7月,上海相關部門發佈《2020上海市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服務平台(試點)產品供應商目錄徵集》公告,其中對適老化改造參與企業從資質、所提供的產品類別功能及價格等方面作出詳細要求,旨在推動適老化改造規範、透明、高效進行。
上海市政協常委、市衞健委副主任張懷瓊建議,適老化改造宜“套餐化”進行,由專業機構設立一個“基本款”方案,以實用、安全、舒適為原則,重點關注廚房、衞浴、走道、傢俱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對於有特殊需求或更高要求的家庭,可提供相應的升級套餐與定製套餐,使改造方案更加個性化。
專家表示,應提煉不同場景的適老化改造標準,形成不同類型的產品服務包,供老年人自主選擇。各地都應搭建統一的適老化改造工作平台,優化服務流程,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透明的一站式改造服務。同時,適老化改造需落實跟蹤機制,對改造家庭做好定期回訪,提供輔具使用指導,確保“裝了能用、壞了能修”。
“希望今後輔具採購、產品安裝都有明確的標準,產品質量也有充分保障,這樣我們承接適老化改造訂單心裏就有底了。”某裝修企業負責人説。
未來十年,我國將進入養老產業黃金期。有機構預計,2023年適老產業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2.8萬億元,我國的60後、70後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淨值養老服務消費羣體。從總體趨勢看,我國城鎮居民越來越願意為養老服務買單。
讓改造走進家庭,跳出家庭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人們對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更加重視。這種改善性需求在後疫情階段會得到明顯釋放,老年人需要更安全的“庇護所”。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認為,“新一代”老齡羣體的健康水平更好、退休收入更高、心理期待更多,他們的活動範圍已不侷限於家庭之中。未來需要的,是涉及領域更寬、涵蓋層面更多的全面適老化改造。所以,適老改造的目標,需要“先進入家庭再跳出家庭”,最終要以老年人的生活和社會交往需求為中心,建立社區的信任機制,打造適老、健康、智能的宜居環境及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建立政府、企業、家庭有效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並推動適老行業發展。
2016年10月,全國老齡辦發佈由25個部委共同制定的《關於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是新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新增宜居環境專章以來,我國制定的第一個關於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人居環境適老化有三個層次:城市適老化公共設施,交通綠化環境及基礎設施;社區適老化公共環境,配套服務設施;家庭內部適老化宜居環境。與新建建築相比,既有的建築改造受到條件限制,改造難度大,相關標準、技術、政策、產品、機制等各方面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們還處在起步階段。
安馨養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鄂俊宇表示,過去,房地產開發水平不高,建築設計對老齡化和人性化考慮不足。但那個時代正在成為歷史,新一輪城市更新已拉開大幕。開發商、物業要改變觀念,聚焦適老社區建設,將全鏈條服務運用其中,將目光從短期逐利向中長期投資回報轉變。
推動適老產業化是必經之路
適老化改造的最終目的,是建立適應現代需求的適老產業,這個產業在未來,或將大規模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
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如今很多適老服務環節是割裂的,沒有形成完整的鏈條,產品質量、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只能説向“適老”概念在靠攏,但沒有觸及核心。
老人需要一站式多元化的持續服務,要打通社區最後一公里。精細化、一體化、標準化、市場化、規模化,是適老行業產業化發展必由之路。不斷開發標準化產品,優化標準化服務內容和流程,得到市場和客户的認可,才能走向規模化發展。
我國是全球第一製造大國,然而老生常談的問題是,我國在老年用品的研發和製造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着明顯差距。例如,日本將這一產業發掘得可謂淋漓盡致,而我國的產品和服務相比而言就落後很多。
老年用品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協同推進。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戰略規劃,要把老年用品標準化納入國家標準化事業發展規劃和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層面做出保障。
從行業來看,要成立專門行業協會,其主要職能是規劃行業發展,做好行業自律,維持好市場秩序。要將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尊重企業發展意願,給予一定的扶持。企業,則要針對老齡化社會的需求,認真從需求調研、產品研發和生產做起,儘快探索建立相關產品的行業標準。
李佳認為,建立適老化制度環境,可以破解老齡羣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思想觀念障礙,讓更多的老齡人口在更大程度、更寬領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9期 原標題:《“適老化改造”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