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7日美軍第1海軍陸戰師登陸瓜達卡納爾島北岸西部的倫加角,日軍即將完工的機場落入美軍手中。瓜島機場以中途島海戰陣亡的海軍陸戰隊飛行員亨德森少校命名,位於東經160.05度、南緯9.43度,即現今所羅門羣島國首都霍尼亞拉附近,西北距東京5000多公里。這是開戰以來美軍首次大規模兩棲作戰,自此盟軍在太平洋幾十座島嶼上發起登陸作戰,直至1945年6月攻佔沖繩島,此地距離日本九州島500公里,如果不是原子彈爆炸,盟軍登陸日本列島行動計劃就將實施。
《盟軍太平洋登陸圖》/《Allied landings in the Pacific, August 1942 to August 1945》記載了盟軍78次主要的島嶼登陸戰。 該圖由美國陸軍軍史中心製作,麥克阿瑟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登陸情況非常詳細,而尼米茲太平洋戰區的登陸情況則有遺漏、簡略。
日本竟佔有過如此多的太平洋島嶼!
1941年11月5日日本《帝國陸軍作戰計劃》上奏天皇,計劃規定“須佔領的地區為菲律賓、關島、香港、英屬馬來、緬甸、俾斯麥羣島、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西里伯斯、帝汶島等”,另有海軍作戰計劃獨力佔領威克島、英屬吉爾伯特羣島、馬魯古羣島等。
1942年5月,日軍的上述作戰目標實現,又增加了佔領新幾內亞島北岸,阿留申羣島阿圖島、基斯卡島,印度洋安達曼羣島、尼科巴羣島,瑙魯島,中途島。
七七事變後,日軍為封鎖中國接受外援海運通道,全面攻佔了中國沿海港口及主要島嶼,包括金門島、南澳島、海南島、岱山島、舟山島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獲得赤道以北的原德國太平洋殖民地委任統治權,包括帕勞羣島及東北430公里的雅浦羣島,馬里亞納羣島,特魯克羣島,東部加羅林羣島,馬紹爾羣島。
再往前,近代以來日本已攫取千島羣島,南部庫頁島,小笠原羣島,南鳥島,琉球羣島,台灣島及澎湖列島。
日軍佔領了大量島嶼,美軍並沒有一一登陸交戰。日軍若錯估美軍進軍動向,結果可能是無人問津而困守孤島。1943年日本海軍第44警備隊、第216設營隊與陸軍南洋第5支隊、第7派遣隊6400多人相繼進駐中太平洋的沃萊艾環礁。沃萊艾環礁在關島以南700公里,東距特魯克羣島、西距帕勞羣島近1000公里,陸地面積僅4.5平方公里,美軍根本沒有將其列入登陸目標,只有不定期空中打擊。1945年5月起島上外部供應完全中斷,75%的日軍官兵因飢餓、疾病、自殺、內鬥而死去。
有的島嶼盟軍雖有登陸作戰但沒有全部消滅日軍。至日本戰敗投降時,還有超過百萬的日軍散佈在太平洋各島嶼,其中駐有日軍建制部隊的島嶼包括:
小笠原羣島父島、母島、兄島,南鳥島,威克島,馬紹爾羣島沃特傑環礁、馬洛拉普環礁、米利環礁、賈盧特環礁,瑙魯島,大洋島,布干維爾島及布卡島,俾斯麥羣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約克公爵島,東部新幾內亞島,東部加羅林羣島庫塞埃島、波納佩島、薩塔萬環礁、特魯克羣島、普盧瓦特環礁、沃萊艾環礁,馬里亞納羣島帕幹島、羅塔島,雅浦羣島,帕勞羣島,荷屬東印度哈馬黑拉島、西部新幾內亞島、塞蘭島、安汶島、西里伯斯島、婆羅洲、爪哇島、帝汶島、蘇門答臘島,菲律賓羣島呂宋島、萊特島、棉蘭老島、宿務島、巴布延羣島,台灣島,澎湖列島,先島羣島宮古島、石垣島、西表島、大東島,南庫頁島,千島羣島,以及印度洋安達曼-尼可巴汝羣島。
不知何時始流傳一個説法,稱美軍在太平洋實行“跳島戰術”,特別指美軍在外南洋進行多次作戰後最終卻放過了日軍屯兵重鎮新不列顛島拉包爾,是謂“跳島”。關於“跳島戰術”提出者又有多種説法:如哈爾西、麥克阿瑟、馬歇爾、尼米茲等。
1942年7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確有奪取拉包爾計劃。1943年初,瓜島爭奪戰、巴布亞半島作戰剛結束,是否需要進攻拉包爾就開始有爭論了。麥克阿瑟傳記稱巴布亞作戰結束後麥克阿瑟有攻佔拉包爾的計劃,專門派參謀長薩瑟蘭、航空司令肯尼赴華盛頓遊説。參謀長聯席會議於3月29日對原計劃修正,規定南太平洋戰區沿所羅門羣島直指拉包爾以東、西南太平洋戰區沿新幾內亞休恩半島與新不列顛島向東,形成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8月以後,參謀長聯席會議最終決定不攻打拉包爾。
所謂“跳島戰術”其實只是一個傳説——既然大陸作戰都不必逐地攻佔,島嶼作戰更應如此。島嶼分佈本身就有間斷、跳躍的特點,海空打擊與封鎖也能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跳島戰術當然是不二選擇。盟軍最終目標是跳到日本列島,而不是消滅每個島嶼上的日軍,在太平洋如此廣闊的範圍作戰,玄機只在於如何跳。一次跳多遠呢?跳得太遠,前進基地無力支援。相隔近的島也並非一定可以跳得過去,例如塞班島、提尼安島相隔5公里,如果跳過一個島那麼佔領的島會不得安寧。美軍佔領沖繩島後,仍然不能直達本州島,而是要先攻打南九州島,而攻打南九州島計劃又規定先佔領九州以南的種子島和西南端甑島列島以建立前進機場。
作戰島嶼的大小,從幾十萬平方公里到幾平方公里。相鄰島嶼間的距離近到幾公里,遠的如南鳥島西距父島1267公里、東南距威克島1415公里、西南距馬里亞納羣島北端1021公里,怎麼衡量“跳島”?
面積較大的島,本身就有“跳”的選擇。日軍第17軍、第8艦隊原已佔據布干維爾島兩端,1941年底盟軍在布干維爾島中部登陸建立航空基地。盟軍需要的是以布干維爾島為中心的制空權、制海權,並無必要發起地面進攻與佔領,日軍補給、後援缺乏,幾次反擊難以奏效,唯求自保,島上雙方維持對峙態勢直至戰爭結束。
日軍也有“跳島戰術”,從新不列顛島拉包爾進軍到瓜達卡納爾島,中間跳過了布干維爾島、中所羅門羣島等眾多島嶼,空距1100公里。日軍在瓜島作戰過程中發現跳得太遠,又在布干維爾島、新喬治亞島緊急部署兵力,卻已為時過晚,因此時極易遭到從瓜島亨德森機場起飛的美軍飛機壓制。
有的資料説新幾內亞島北岸作戰時“麥克阿瑟放棄傳統的逐步推進戰法,採用‘蛙跳戰術’:就是跳越日軍有重兵堅固防守、一時難以攻克的據點,進攻比較遠的目標,逐層深入日軍弧形的防禦線”,這卻是不瞭解新幾內亞島的地理形勢。新幾內亞島北岸密佈河川、濕地,內陸有高山、密林阻隔,部隊在陸地上的機動極為困難,還要面臨蚊蟲蛇鼠、濕熱氣候、熱帶疾病的騷擾。例如韋瓦克地區的塞皮克河下游蜿蜒曲折,在河口形成100公里寬的低窪地,日軍第18軍在向韋瓦克以西行軍時,只能繞道內陸500公里。美軍的選擇是充分利用海上、空中手段進行打擊、機動與補給,登陸部隊上陸作戰、拔除日軍據點後通過海運回到整備基地,或駛向下一登陸目標。
“逐島戰術”不一定就是錯的,麥克阿瑟竭力主張並實施的菲律賓作戰計劃就是逐島戰術,包括攻佔萊特島、民都洛島、呂宋島、科雷希多島、巴拉望島、卡拉綿羣島科倫島、棉蘭老島、班乃島、內格羅斯島、保和島、宿務島、蘇祿羣島。參謀長聯席會議1944年10月5日正式決定在呂宋島、台灣島兩大目標中選擇攻佔呂宋島,麥克阿瑟大為振奮,很快擬定了解放整個菲律賓的作戰計劃。但參聯會的目標是打敗日本、結束戰爭,根本無意於攻佔菲律賓的其他島嶼。麥克阿瑟的機會在於消滅萊特島、呂宋島日軍只是時間問題,而進攻日本本土的作戰尚在醖釀之中,在這個空當中僅憑手中的資源差不多就能實現他的菲律賓解放計劃,參聯會也只好半推半就了。
哈爾西指揮的南太平洋部隊在瓜島爭奪戰之後的目標就是緊鄰的新喬治亞島,也並非“跳島”。
美國有嚴格的決策機制,無論前線將領有什麼看法,攻打哪個島嶼必須符合最高當局確定的戰略方向,並由參謀人員評估所需人力、物質資源與地理因素,最終結論都是以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下達,同時撥付資源。
日本“絕對國防圈”的島嶼,甚至沖繩島的設防都很遲。拉包爾在戰前就是新不列顛島首府與聚居點,日軍經營時間最長,日軍佔據所有島嶼中真正的堅固設防,這是第8方面軍司令今村均的傑出策略所致,美軍不打拉包爾、而以封鎖為主的決策是對的。
美國領地阿圖島、關島被日軍侵佔,理當奪回。同樣情況的威克島卻沒有考慮,曾經有人提出攻佔威克島以便航拍偵察馬紹爾羣島。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威克島交通不便,缺乏可利用的停泊地,沒有作基地的價值。
對於決策者而言,每個島嶼的被攻佔、或被跳過去都有其理由。另一方面,幾乎每次島嶼作戰都會面對各種質疑。很多島嶼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人們無法理解在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孤立小島上需要付出巨大損失。
決定攻佔哪個島嶼有很多因素,島嶼間的距離作為主要的地理因素通常就參考當時大多數軍機5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當然,這只是説陸基飛機,如果航空母艦足夠多,艦載機與陸基機搭配使用,那麼跳躍距離就可以極大提高,1944年6月太平洋戰區美軍以馬紹爾羣島為基地攻擊登陸馬里亞納羣島,就有2000公里的躍進,航空母艦功莫大焉!但當年的單引擎艦載機起飛重量不過6噸,作戰效果不大,而且航母編隊本身預警與防空、反潛能力較弱,“跳島”的選擇主要與陸基飛機不可或缺的作用相關。
作為“跳板”的島嶼可能不是一個,而是遠、中、近距離的搭配:遠島用於地面部隊訓練整補、物資裝備儲存基地,中島用於轟炸機基地,近島用於戰鬥機基地與物資中轉地,更近距離的島可以設置岸炮。貝里琉島作戰時美軍第1陸戰師的休整地、出發地是3300公里外的所羅門羣島帕武武島,萊特島作戰時美軍艦艇油料補充地在1200公里外的烏利西環礁。美軍佔領萊特島後,為了攻打呂宋島又得先佔領一水之隔的民都洛島設置近島基地。
很小的島嶼往往不具備生存條件,如塔拉瓦環礁、誇賈林環礁、埃內韋塔克環礁最大島礁不過2平方公里,數千平方公里以上的如瓜島,大多也是生存艱難的蠻荒之地。激烈交戰之所以發生,直接而緊迫目的都是建立航空基地,建立航空基地的目的又是在空中力量支持下再佔領新的島嶼,這看起來很象魯迅説的一個笑話:
青年魯迅就學的南京路礦學堂在青龍山開辦一煤礦,卻是經營不善,《朝花夕拾.瑣記》稱礦井的抽水機整天開動抽水掘煤,掘出煤來供抽水機用,“結一筆出入兩清的帳”。
戰爭當然不是“結一筆出入兩清的帳”,因此搞清每場島嶼戰的前因後果很要緊。
1945年2月19日9時美軍發起硫磺島登陸作戰,兩棲履帶車、登陸艇排隊衝擊上陸。
1945年4月13日,美軍登陸沖繩島第13天,登陸場灘頭堆滿物資器材,海面艦艇雲集。
作者資料:黃力民,1945年生,中國計量大學教授。近年研究歷史、軍事,在《文匯報》《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論壇》《中國圖書評論》《民國檔案》《軍事歷史》《軍事史林》《二十一世紀》《歷史學家茶座》《抗日戰爭研究》《當代海軍》《軍事歷史研究》《日本侵華史研究》《南方週末》《歷史教學問題》與網絡平台發表論文數十種,出版專著《日本帝國陸海軍檔案》《太平洋島嶼戰全書1941-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