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列為非法漁具 古老方法就此落幕
魚鷹列為非法漁具,古老方法就此落幕!魚鷹學名鸕鷀,是鸕鷀科鳥類鸕鷀的別稱,屬鳥綱鵜形目,善捕魚。川西平原又將其俗稱為魚老鴰,它是傳説之中蜀人的祖先,古稱魚鳧(fú),在農耕時代是漁民捕魚的好幫手。
魚鷹列為非法漁具 古老方法就此落幕
“不和你説了,魚老鴰一天也説不完,幹活路去了……”唐維俊扛起鐵鍬出了家門,走過魚鷹旁邊,魚鷹“黑黑”衝他嘎嘎地叫。唐維俊十幾歲學會放魚鷹,如今已年屆五十,是村裏“最年輕”的放鷹漁民之一。他説,即使在全成都流域範圍內,他的同行也沒幾個了。
因為在國家規定的禁漁期非法捕魚,唐維俊捱了人生的第一張罰單。
禁漁期間:捕魚餵魚鷹被處罰
金堂清江鎮新水碾村。3月初,正值禁漁期,唐維俊到青白江上撒了一網,想給4只魚鷹弄些魚蝦吃。正撞見巡查的金堂縣漁業執法人員,雖然互相認識,執法人員還是給他開了罰單。金堂縣農業局的易大隊長反覆告訴老唐,2月1日~4月30日是禁漁期,不能捕魚;按照漁業法,魚鷹是非法漁具,不經過特別批准,全年都不得在江裏河裏捕魚。
魚鷹捕魚的技藝是村裏的老傳統,從十幾歲起,唐維俊就開始跟着父親下河捕魚,魚鷹就是他們的左膀右臂、合作伙伴。“家裏都是幹這個的,我是十幾歲就學會了,我老漢兒當過兵,二十幾歲學會的放魚鷹。”唐維俊説。每個魚鷹都跟家人一樣起了名字,“這個叫‘黑黑’,這個叫‘灰灰’……”
山東微山湖那邊每年都有人來到新水碾村賣魚鷹,一隻兩三百元。剛買來的魚鷹比小雞大不了多少,養兩三年才會下水。從下水到成為一隻真正的魚鷹,得經過漁人的馴化。三、四歲後魚鷹成熟,可以和主人家熟練配合,一直到十四五歲老去。
唐維俊的這一批魚鷹還沒等到老去,就已經“下了崗”,魚鷹近年來一直是我國漁業法禁止的捕魚工具,根據2015年7月22日通過的《成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辦法》,第二十五條明確寫着“禁止用魚鷹、水獺在天然水域捕魚,在特定水域確需要使用魚鷹、水獺或者電力捕撈時,應當報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養魚鷹者:村裏只剩下六七户
“管得更嚴,查得更嚴了。”唐維俊説。村裏有三大姓氏,唐、鄭、何。唐姓和鄭姓人家早些年都曾養魚鷹捕魚,“幾十户都有魚老鴰。”而現在,唐維俊掰着手指數,全村有魚鷹的人家不過六七户了。
金堂農業部門的人説,不僅是新水碾村,現在全金堂也沒幾户養魚鷹的人了。唐維俊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即使在全成都流域範圍內,他的同行也沒幾個了。唐維俊説放魚鷹講究季節,汛期放不得,水勢大又渾濁,魚鷹看不清水裏的魚。春季是國家規定的禁漁期,也不能捕魚。每年只有到了秋冬季,河裏水少了,水體也清澈些,才好放鷹捕魚。
放鷹是講究技術的。新水碾村的漁船都是同村一位姓何的手藝人做的,漁船窄長,撐好不容易,“撐不好船會打轉轉,容易翻。”村民楊女士説。撒網也考眼力,什麼地方有魚,從哪兒下網都有講究。還有就是指揮魚鷹,人和鷹有默契,漁獲才能多些。
“但就算技術再好、運氣再好,一天也賺不到好多錢。”楊女士説她家4只魚鷹,每天捕魚十幾二十斤,魚上岸就賣,總共也就一兩百塊錢。“養魚鷹有成本啊,這幾年大部分時候都是閒着的嘛,每天得餵魚蝦,有時喂一些豬油,都是錢。”
還有運氣不好的時候,楊女士説大概是前年,她家總共4只魚鷹一年間就死了3只,有病死的、有被漁網套住淹死的。只好再買小鷹養,一隻300多,花了將近一千元。“攏共算下來,一年也賺不到好多錢。”
魚鷹轉型:作為民俗表演節目
唐維俊現在還做着放鷹捕魚的活兒是圖個自在,但主要收入已經不是來自魚鷹了。“想去就去,自己説了算,每天只捕半天,不能累到魚鷹也不累到自己。不比今天這樣,給別人幹活兒,一天給一百元錢,早上去晚間回,遲不得。”正在跟記者聊的唐維俊接到電話後,扛着鐵鍬出了家門,匆匆趕往工地。
除了捕魚,新水碾村的魚鷹近幾年受邀參加縣裏的活動,掙點表演費。每年端午時候,有大的民俗活動,魚鷹戲水都會作為一個表演節目。魚鷹在主人家的招呼下躥下浮上,經常贏得滿含新奇的叫好聲。而這在以前,只是尋常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