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北京,悶熱難當,75歲的王黎明,獨自站在朝陽區圖書館(小莊館)門前,額頭滲出汗珠,內心十分忐忑。疫情常態化之下,很多場所只接待預約入場。“預約,我不會弄啊,這圖書館能進嗎?”王黎明小心翼翼地問着門前的工作人員。
“您放心,我們給老年人預留了免預約座位。”
得到回應後,王黎明長舒一口氣。
如今,預約已成常態,很多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遭遇預約難題。但令人欣慰的是,記者上週走訪時發現,在一些圖書館、公園、電影院……或專門為老人準備了免預約通道,或替老人現場預約,幫助他們攻克預約難關。
圖書館:不僅免預約 還設老年專座
朝陽區圖書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勸學所”。1959年1月,朝陽區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1960年遷到小莊。王黎明,家住金台路,小莊的這個圖書館,一直以來都是他最喜歡的閲讀場所。“我喜歡看報紙、雜誌,平時如果想研究點什麼東西,也會過來查資料,溜達着就過來了,方便。”
老爺子在疫情期間,謹小慎微,沒出京,也沒出過遠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是就近解決。唯獨這個圖書館,讓他心心念念。總盼着圖書館開門,但開門後又聽説要預約,一天只接待150人。他幾次路過,都猶猶豫豫,“現在這智能手機,我是真不會弄,更別提預約了”。
這天終於鼓足勇氣進了門,得知老年人可以免預約進館,王黎明發自內心地高興。好事多磨,測完體温,要登記信息時,老爺子記不住自己的手機號了,沒法登記。幾經溝通,工作人員拿來王黎明的手機:“我拿您手機給我撥一個電話,這樣號碼就出來了,可以登記。”
終於進了館,室內涼風舒爽。在二樓的報紙期刊閲覽室,專門設置了6張寬大的書桌,這是圖書館專門為老年人準備的免預約老年人專座。“這兒好啊,報紙全,上架也快。”王黎明挑了份最新上架的報紙,和其他兩位老人一樣,落了座,翻閲起來。
朝陽區圖書館館長李凱介紹,這裏有242份報紙、370份期刊供選讀:“我們這個館,原本就有老年人閲讀區。現在,全館還沒有完全開放,所以考慮到老年人有讀報、讀期刊的習慣,專門在這裏設置了臨時專區。”
6張書桌,並不是每天只接待6個人,只要有空位,老人都可以來。另外,在朝陽區圖書館更新更大的勁松館,也專門設置了老年人閲覽室,可以同時接待十幾名老人閲讀。李凱説:“我們的原則是,老年人會預約就預約。不會,我們可以幫忙。實在沒法操作,就登記入館。儘量為老年人考慮周全。”
在西北四環的海淀區圖書館,目前每天接待到館讀者200人,需預約。但記者瞭解到,這裏也專門為無法預約的老人提供免預約入館服務。三樓的報刊閲覽室,同樣考慮到老年人的習慣,準備了舒適的閲讀環境,甚至連老花鏡和小藥箱都配備齊全。辦公室主任姜威告訴記者:“尤其在夏天,老年人很喜歡到我們館來讀書看報,有時候上午來一次,中午回家吃個飯,下午還會再來。”對那些沒有閲覽證的60週歲以上老人,海淀區圖書館也人性化管理,登記身份證或者老年卡,出示健康碼,便可入館。
記者瞭解到,像首都圖書館等圖書館也為60週歲以上老年讀者提供了入館便利服務。
公園:讓老人像往常那樣愉快遛彎兒
從天壇公園東門往裏走沒多遠,有一處面積不大的健身場所——全民健身路徑。大爺大媽們在這裏的單槓、雙槓等設備上玩出了花樣,讓這裏也成了北京老年健身圈的網紅打卡地。記者到訪時,幾位身材健碩的大爺正在雙槓上自如伸展。“我們都熟了,基本上天天能見着,這麼多年早就成了習慣。”劉大爺説。
從4月28日起,天壇公園也實行了分時段實名預約購票、實名驗票措施。但是,持公園年票及政策性免費人員進入公園暫時無需預約。就像一名工作人員説的那樣:“很多北京大爺大媽,都把逛天壇當成每天必備的習慣了,我們儘量讓他們像往常那樣愉快遛彎兒。”不過,具體到天壇內的景點,如果需要參觀,老人們還是需要提前預約購票。
在朝陽公園的健身步道上,老馬慢悠悠地溜達着,身邊騎自行車的少年風一般地駛過。“嘿,我年輕時,也這樣,只不過那時候騎的是大人的車。”拿着老年卡的老馬,沒用預約,跟往常一樣,每天下午到朝陽公園這條有樹蔭的步道下散步。
據工作人員介紹,持公園年卡、有效身份證件的老年人,可以免預約、登記進園。“我覺得這樣真是挺替我們老年人考慮的。”老馬對這種貼心服務讚賞有加,“智能手機,我也研究,但熟練程度沒法跟年輕人比啊。我天天都要逛公園,要是天天讓我預約,我真沒法弄。”
電影院:一直以來 都堅持幫老人取票
萬達影城北京CBD店,還沒有恢復往日裏的火熱氛圍。經常排隊的零食飲料區門可羅雀,只有自動取票機前有影迷在操作取票。按照疫情防控統一要求,電影院線下售票暫停,全部採用網絡預約購票、線下取票的模式,而且觀眾也不允許攜帶零食和飲料進場。
“剛開放不久,現在還是限流狀態,而且新片還沒有大批量上映。”值班的董經理説,雖然人不是很多,但是也已經接待了幾次老年影迷。對不會用手機購票的老年影迷,影院會主動幫助。董經理一邊檢票一邊對記者説:“這很正常,我們其實早就這樣做了。老人接受智能設備確實慢一點,我們也都理解。在手機上買完票,再幫他們取個票,對我們也不是什麼麻煩事,而是應該做的。”
金逸影城中關村店場務員工小吳也表示,幫助老年影迷,早就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般都是子女幫老人在網上買了票,老人過來以後,我們幫他們取一下票,舉手之勞。”因為現在上映的是《星際穿越》這樣的引進片,所以老年影迷還不多。但隨着像《八佰》等國產片逐漸點映,小吳説,老年影迷在慢慢變多,“有老人遇到購票、取票的難題,我們會主動幫忙,請老人們放心。”
記者手記:子女們也該多做點事了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這些圖書館、公園、電影院,已經在力所能及地幫助老年人適應預約常態化。但像金逸影城中關村店的小吳所説,子女們先預約購買好電影票,是幫老年人順利觀影的第一步,“如果到現場再由我們來幫助購票,那很可能已經沒有合適的場次了。”
在朝陽區圖書館,王黎明老爺子的焦急寫在臉上,如果不是工作人員悉心幫助,冒着酷熱的他很可能白跑一趟。
在朝陽公園,老馬拉着記者聊了很久,不僅僅是預約的話題,還有對智能手機的適應,“以前啊,覺得沒必要,現在,真是逼着自己學習,得勤問孩子怎麼玩手機。”
在天壇公園,一位正在報刊欄邊看報的大爺説,他每年都會去一趟潭柘寺,最近又去了一趟。需要預約,自己不會弄。但是孩子提前給辦好了預約,開車帶着他,上山進寺,“沒感覺有什麼不方便,反而人少,玩得更舒適。”
老人們不是不想擁抱互聯網、不是不願意使用智能手機,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引路人、一份隨叫隨到的指南。不想麻煩子女,是很多老年人的真實想法。但是,子女們似乎應該更主動一些,就像記者走訪的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一樣,向前一步,幫老人們適應預約常態化、智能生活常態化。老人們不主動説,好像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需求。就像小時候,孩子們即便不主動説,父母們也會主動問:“孩子,你累不累?要不要抱抱?”
孫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