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發之後,國際局勢就出現了諸多變化,在美國的帶領下,許多的西方國家展開了對中國的攻擊,也正是通過這次疫情的影響,讓許多國家露出了他的真實面目,澳大利亞便是其中之一。
中國對澳進行反傾銷調查
從疫情發生後,澳大利亞方面對於中國的態度就極為惡劣,其一直保持着和美國相同的腳步,沒有努力的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抗疫,反而不斷地對中國進行抹黑和詆譭,試圖以此來轉移一部分國內的矛盾。澳大利亞也為其本身的一系列行為付出了代價。
近期中國方面正式做出決定,對來自澳大利亞進口大麥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而中方這一行為也引起了澳大利亞態度的變化,其官方政府公開向外界表示對中國這樣的決定感到十分的失望。
儘管官方已經做出決定,但澳大利亞並不希望失去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並且請求就此前的有關問題和中國進行談判。而之所以澳大利亞會是這樣的態度,主要原因便是在國際上很難再次找到中國這樣龐大的進口國了,澳方並沒有信心能夠再次開闢一個這般體量的市場,所以並不希望完全放棄。
澳大利亞表示能繼續和中國的貿易往來
但這樣一來,澳大利亞方面的態度在前後就出現了很大差異,在疫情期間,澳大利亞就一直在美國的領導下不遺餘力地攻擊中國,抹黑中國在疫情防治方面做出的種種突出貢獻,並且放出豪言,表示將會進行市場的轉移,將銷往中國的產品轉移到東南亞地區以及中東地區,不會再繼續依靠中國市場。
可儘管官方此前的態度極為強硬,澳大利亞的企業卻並沒有這麼的樂觀,因為東南亞地區和中東地區市場前景並不太好,同時消費能力和中國相比也是天差地別。所以在國內民意普遍要求繼續保持和中國的貿易關係的情況下,澳大利亞方面的態度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轉,希望能夠和中國依靠談判解決問題,令得澳大利亞的農副產品不再被徵收關税。
但真實情況是,我國此前所採取的種種措施以及對澳大利亞的決策,都是有據可依、有跡可循的,都是在世貿組織的規定中進行的,我國採取的一切做法都合情合理,並不擔心澳大利亞方面對於我國的起訴。
儘管中國在外交過程中一直秉承着和平合作的原則,但絕不意味着其他國家能夠損害我國的利益,而我國此番針對澳大利亞所採取的反傾銷調查就是為了保證國內民眾的利益不受侵害。
澳大利亞正式報復:威脅對華徹底“斷供”。據外媒6月3日報道,日前,澳大利亞經貿部門撂出狠話,並要求中方限時答覆“是否恢復兩國經貿往來”,如若不然澳大利亞就將徹底對華“斷供”,將大部分市場轉移到其他國家,而這一表態也引起了各方關注。眾所周知的是,近期中澳關係發展備受挫折,究其原因還是澳大利亞違背對外準則,多次在沒有調查證據的情況下開罪東方,謊稱“新冠病毒源自中方”,澳大利亞一度提出“單獨對華調查提案”,對此中方又怎能坐視不管?在接連實施多條對澳禁令後,澳大利亞徹底坐不住,外媒稱“澳方不懼強權,正向中方發起報復”。
報道指出,繼中方推行對澳禁令後,澳大利亞終於做出回應,一些澳洲議員強烈敦促中方儘快恢復兩國經貿往來,否則就要徹底對華“斷供”,將澳大利亞出口產品轉移到其他國家,對於澳大利亞此番表態,也有專家進行了分析解讀,專家表示澳方此舉是在無理取鬧,後者並沒能聚焦核心問題,反而借經貿問題威脅東方,這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
誠然,中澳關係之所以遭遇挫折,究其原因還是澳大利亞出言不遜,倘若澳方能本着互利互信的原則與中方合作,最終也不至於落得這般境地,分析指出,澳方此舉實際受到了美國唆使,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特朗普等白宮人士就在對外推卸責任、絲毫沒有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受美國言語挑撥,澳大利亞一度加入西方索賠大軍,氣勢洶洶要求發起對華調查。
然而時至今日,澳大利亞並沒能從中收穫太多利益,反而因此折損了最大的經貿合作伙伴,可謂是得不償失,值得關注的是,澳大利亞國內在對華問題上也看法不一,一些州長擔心因此開罪東方,便繞過堪培拉主動對華示好、並承諾不會無端指責病毒源頭問題,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強硬派議員堅守“底線”,口口聲聲強調要把調查貫徹到底。
針對澳大利亞的“報復行為”,專家表示這根本不值一提,澳方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如今中方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經貿合作伙伴,澳方每年都會從中獲取鉅額經濟利益,即便堪培拉試圖切斷對華聯繫,相信各州也不會苟同,因此實際看來,這不過是部分澳洲議員的一廂情願罷了,並不能掀起任何風浪。
美國為了打壓中國的發展,一直都是不擇手段。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美國對於中國的攻勢就是有增無減。美國背後的“小弟們”也是瘋狂出來刷存在感,澳大利亞作為美國忠實的盟友之一,自告奮勇當了美國的“排頭兵”。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遊説多國領導人,希望對中國展開“索賠”。在吃了一次又一次的閉門羹之後,莫里森不僅沒有實現目標,反而還被美國拋棄,落下了一個不好的名聲。中國連續出招兩次反制澳大利亞,美國見狀就跑,急流勇退。
澳大利亞大麥增加反傾銷税
面對澳大利亞肆無忌憚的行為,中國也不得不出面還擊。其實從去年開始,中國政府就有調查澳大利亞大麥傾銷事件。經過調查發現,澳大利亞確實存在傾銷大麥的情況,對我國的農業造成了損害。
終於在今年五月份的時候,中方下令增加澳大利亞大麥的反傾銷税和補貼税。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買家,又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許多西方國家的關口都已經關閉,這幾百萬噸的農產品去向會是如何呢?所以中方此舉必然會重創澳大利亞的農業,使得澳洲損失百億資產。
四家澳大利亞牛肉企業被中方“拉黑”
對於澳大利亞的行為,中方的回擊不僅僅是增加大麥的反傾銷税,還把四家澳大利亞牛肉加工企業“拉黑”了,暫時不得向中國出口牛肉。其原因主要是,在這一批牛肉過海關的時候,並沒有符合中國的標準,檢驗結果是不合格的。根據往年的數據顯示,就在去年前半年,中國就已經進口澳大利亞的牛肉14.6萬噸,全年進口量大約有20.49噸,貿易金額已經達到12.65億美元。中國下令禁止進口這四家澳洲企業的牛肉,意味着澳大利亞將損失4億美元左右。
有人可能會認為,中國需求減少了,所以才切斷了和澳大利亞的貿易。恰恰相反,中國每年需求的量都在不斷增加。現如今中國人民已經富起來了,經濟水平上去了,喜歡購買國外產品來調劑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中國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澳大利亞如此肆無忌憚,不分青紅皂白幫襯美國攻擊中國。而美國坑完澳大利亞之後,甩手就跑了,相信現在莫里森也是十分的後悔吧。
澳大利亞充其量是個廖化,雖然自告奮勇地充當西方陣營的“先鋒”,可結果還沒堅持一個回合就被挑落馬下,根本不頂用。這一回合就是經貿較量。
當大麥、牛肉等商品對華出口受阻,澳方就應該發現自己全身都是弱點和漏洞。雖然西方個別國家鬧着“脱鈎”,但澳大利亞絕對不敢喊出這個詞。如果澳方真的不智到那個地步,那就只好品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滋味。
如今被晾在一邊的澳大利亞基本喪失了當出頭鳥的“勇氣”,勉強跟在別的西方國家後面發個聲明,糊弄交差而已。
眼見澳大利亞萎了,作為“宗主”的英國這回站了出來,結果鬧了個笑話。都等着看英國會不會砸出個“王炸”,結果憋了半天,約翰牛扣扣索索地出了個3。
英方聲稱,針對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港人,將擴大這一羣體在英國的權利,包括進一步為它們成為英國公民或獲得居留權提供便利。
且不説這種“奶兇奶兇”的做法完全違背了當初的《聯合聲明》,光從效果來看,就沒有產生任何恐嚇效果,相反在東方卻贏得了“掌聲”——“歡迎英國回收自己製造的垃圾”。
當然英國也耍了個花招,因為BNO護照只是在1987年7月到1997年9月30日之間才能申領。這幾年跑到街頭的渣滓們根本就沒有這個小本本。英國並不傻,儘管慫恿這些渣滓當炮灰,卻沒有在救生艇上給它們留任何位置。
英方之所以如此畏畏縮縮,其實也不難理解。就在4年前,英國人選擇了“脱歐”,主要原因無外乎為了避免來自歐洲國家的移民搶佔工作機會、攤薄英國人的福利、分享英國數百年掠奪的財富(坐吃山空)。
對待同屬一個歐洲的移民尚且如此,英國人又怎麼會甘心容納來自東方前殖民地的“二等人”?!已經有英國網友質疑本國大臣們的表態:能不能先解決一下英國自己的失業率問題?!
什麼是打臉,這就是打臉。英國要把表面功夫做足,實際上並不想因為一個遠東的前殖民地而背上負擔,更不願因為這個問題而徹底得罪崛起中的大國。現在英國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需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幫襯。
問題是,英方又咽不下這口氣。想維持在“東方之珠”的影響力,可觸手眼看要被斬斷,想硬碰硬,實力又不允許,這種感覺最難受。如今連美國的經濟脂肪都沒有過去那麼厚實,遑論剛剛被疫情重創的英國?
雖然不當大哥好多年,但英國的經驗依然很豐富,知道光憑自己根本無濟於事。於是乎,就搞出一個“D10”策略,即“西方七國”(美、英、德、法、日、意、加)之外再加上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組成一個“10國聯盟”,建立包括5G在內的技術和設備替代“供應池”,減少對華依賴。按照英國的設計,這個“10國集團”應該注資成員國的科技公司,扶植相關企業滿足成員國的需求,並佔領市場。
據英媒報道,迫於美方壓力,英國首相約翰遜計劃縮減華為在英國5G建設裏的參與度,而之前英方已經將這種參與度限制到35%以內。現在英國提出的“D10”,無疑是在迎合美方。
英方的這個計劃,實際上就是要建立一個排除東方大國的小集團,其實就是美國“經濟繁榮網絡”的一個翻版。在英國的方案裏,照樣拉上了日本、韓國和印度,無非就是採取孤立策略,分化瓦解亞洲可能出現的一體化進程。
如今看來,重組國際供應鏈,擺脱製造業的對華依賴正在逐漸成為西方一些國家的共識:
美歐負責提供技術、標準和品牌;澳大利亞負責提供主要的礦產資源;日韓負責製造高端產品;印度等負責製造低端產品……
在西方看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好維持一個“富而弱”的狀態,為西方打工,為西方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消費市場,唯獨不能挑戰西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地位,不能觸及西方確立的全球秩序。
只能説,無論是美國的“經濟繁榮網絡”還是英國的“D10”,如果能夠實現,勢必會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生嚴重衝擊。問題是,想得太美,結果未必良好。
1、近40年來形成的全球供應鏈不是美英等國拿出個PPT就能改變的。如果看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誰,就知道短期內供應鏈無法撼動。這次疫情更加證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安全性。
當然,白宮方面不惜放棄自身的一些利益,也要全面遏制大國崛起,展現出了某種狠厲。可日韓、澳大利亞、印度等國沒有美國的實力,能夠配合多長時間是個疑問。蓬佩奧最近干涉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參與“一帶一路”遭到反嗆,就是個例子。
2、西方存在內部矛盾,利益並不一致,即便形成合力,或許也不會維持太長時間。看看美國是如何肢解和掏空法國阿爾斯通,就知道即便在西方內部,競爭也是刀刀見骨。
英國《金融時報》5月29日報道稱,美國標準普爾將歐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投資評級降至“垃圾級”。此舉無異於落井下石。就在上週,羅羅公司剛剛宣佈裁員9000人,主要都來自民航部門。美國標普在此時補刀,羅羅公司必然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波音才更應該降入“垃圾級”,美國的評級機構卻對其呵護有加,手下留情。可見,美國並不照顧盟友的核心產業,相反卻一直在找機會進行打壓。這與美方對待華為的做法有什麼本質區別?
3、歐盟的態度值得玩味。美英澳等國的強烈關切,並不等於歐盟的強烈關切,尤其是在英國脱歐之後。美英澳加針對保護“東方之珠”安全的法律發出並不友好的聲音,歐盟27國舉行電話會議後,歐盟方面卻在5月29日強調“對華制裁並非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在歐盟發揮主導作用的法國和德國都並非英語國家,雖然與美國也是鐵桿盟友,但“鐵”的程度不同。歐盟更關心的是如何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馬克龍和默克爾都保持了冷靜,並非像美英澳等反應強烈。
德國方面就明確表示:德中之間有緊密聯繫,正因為有分歧,才讓這種關係彌足珍貴。德中關係不會破裂,新的全球對抗對任何人都無益,應該通過對話尋找新的及解決方案。
話説回來,在11月美國大選之前,美方會越來越強硬,而一些西方國家也會盡量配合。可這種王八拳到底能打多久,其實不少國家恐怕都心裏有數。
以英國之機(jian)智(hua),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在脱歐後先與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達成經貿協議,為此可以討白宮的歡心,可以不要臉地當舔狗。約翰遜不怎麼提“中英黃金時代”,可不提並不等於不想,相反很可能正因為太想,所以不能提。
逆歷史潮流而動,就會被歷史潮流淘汰。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跟着“美利堅號”衝向颶風,就算這艘船是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
“冷戰”的幽靈再次在西方的上空盤旋。但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Graham Allison)警告,如果世界兩大經濟體再次重演上世紀“美蘇爭霸”的荒唐鬧劇,“我認為冷戰將是毀滅性的,不會有勝利者(雙輸)。我認為這場冷戰應該而且可以而且必須被預防。”
英國媒體認為,當前之場尚未結束的病毒危機,讓人們見證了中國在全球實力的同盟中取代了美國,世界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國崛起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在中國人看來,這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即使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在病毒流行之前中國就被認為非常強大了。而東西方在處理病毒危機的天壤之別,加速了中國崛起的所有趨勢……
英國媒體認為,百年一見的病毒危機遇上特朗普當美國總統,演變成了“帝國崩潰”的歷史悲劇。特朗普總統上台以來,退出了很多國際組織,這本身就是削減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標誌。但遺憾的是,這場病毒危機即使美國不再向全球提供援助,但抗疫工作依然是自身難保——唯一超級強國,防疫卻做成全球最差。重大災難應對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國這次徹底失敗,從理論上來講肯定是“帝國衰落”的重要標誌和轉折。與此相比,中國卻迅速填補了美國留下的空白,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世界力量,正取代基於西方聯盟的戰後秩序,似乎成了全世界的共識。
1946年,美國外交官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基於規則、價值和參與原則,制定了西方同盟遏制蘇聯的政策(冷戰),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纏鬥,蘇聯以解體告終,美國獲得勝利。但英國媒體認為,2020年的中國不是1946年的蘇聯。1、“美蘇爭霸”表面上是西方陣營獲勝,其實歐洲至今留下被推向核對抗前沿的陰影,沒有人希望“冷戰”捲土重來;2、美國在西方推行特朗普孤立主義,鼓勵英國脱歐,煽動法國“黃背心”運動,利用德國移民政策攻擊默克爾政權,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在重塑西方“離經叛道”的政治秩序,讓歐洲正統精英非常反感;3、病毒危機已讓歐美經濟重創,美國想在危機中製造對立本身有心無力外,盟友也自顧不暇不會真正跟隨美國。
英媒認為,如果沒有盟友,沒有耐心部署硬實力和軟實力,沒有做出戰術妥協的意願,任何一個國家,甚至美國,都無法對抗中國!(世界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