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佈會於7月15日(週三)上午10時召開,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宋善允主持,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中央氣象台台長王建捷,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國家衞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參加發佈會,並答記者問。
近期長江中下游強降雨持續到何時?
中央氣象台台長王建捷説,15日至16日長江流域還會出現降水,與前期7月4日至10日的降雨過程相比降雨強度減弱。
17日至20日,將有新一輪較強降雨過程,最強時段主要出現在18日至19日。長江流域出現自西向東的過程性降水,影響範圍比較大,還會涉及江淮、黃淮等區域,帶來暴雨或局部大暴雨。
她説,未來10天,長江上游和淮河流域降水比較頻繁,長江沿江和兩湖出現汛情的地方要特別注意降水的影響,在川渝陝甘交界處、淮河流域要注意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的洪澇氣象風險。
她介紹,7月20日以後,雨區北移,長江中下游強降水趨於結束。
鄱陽湖情況如何?
國家衞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近期鄱陽湖連續遭受強降水襲擊,造成了鄱陽湖多處決堤。監測顯示,7月14日6時,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里,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濕地,鄱陽縣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區圩堤決口導致耕地和村莊大面積被淹。
他表示,根據衞星連續監測,近日鄱陽湖地區的強降水逐漸弱化,水位正逐漸下降。但是未來長江上游仍有強降水過程,長江九江段水位將持續超警,對鄱陽湖水位具有頂託作用,延緩退水速度,相關圩堤仍面臨較大壓力。建議保持鄱陽湖周邊圩堤巡查力度,加強圩堤除險和羣眾轉移安置工作,鄱陽湖周邊需要加強險情的排除,確保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近期颱風會不會登陸?
王志華説,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是今年以來我國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他説,預計“七下八上”期間,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3至4個,較常年同期(5個)略偏少,颱風活動從7月下旬後期開始活躍。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颱風路徑以西北行為主。華南和東南沿海要做好防颱風各項準備工作。
南方暴雨有多大?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説,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我國總體偏澇,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72.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1%。
一是暴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6月以來,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暴雨天氣。從6月2日開始,中央氣象台連續41天發佈暴雨預警,為2007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制度建立以來時間最長。
二是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湖北、重慶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安徽、貴州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蘇為歷史同期第三多。湖北黃岡、安徽安慶和黃山、江西上饒和景德鎮、浙江杭州和衢州等地超過1000毫米,安徽黃山達1554毫米,江西上饒婺源達1539毫米。
三是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有10縣(市)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52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蓮花山;最大小時降雨量為163毫米,出現在貴州正安縣碧峯鎮。
四是部分流域降雨明顯偏多。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黃河流域降雨量也比常年偏多。遼河流域、海河流域、珠江流域降雨量偏少。
“七下八上”雨情汛情如何?
王志華介紹,預計“七下八上”期間(7月16日-8月15日),我國降水總體呈現“北多南少”空間分佈。我國東部主雨帶呈現明顯階段性變化特徵,7月中旬末,主雨帶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降水強度強;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帶將北抬至黃淮、華北至東北中南部地區。
這一期間,多雨區主要位於東北大部、華北、黃淮、江漢、西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東部和中北部、東南沿海等地,其中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江漢西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西北地區東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區偏多2至5成。內蒙古東北部、江南中西部偏少2至5成。
他表示,“七下八上”期間,需加強淮河流域北部、黃河中下游、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加強西南地區北部和西北地區東部及南部山洪地質災害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