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少子化拉響警報 中國人口2017年或急速下降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綜合

  少子化拉響警報 中國人口2017年或急速下降

  “少子化”拉響警報:中國人口或2017年下降

  五六年前,江蘇徐州某鄉鎮幼兒園一個班能收三四十個孩子,現在大班只有三十個左右,中班只有二十多個,小班連十個都不到。即使考慮到人口流動的因素,這樣幅度的減少依然異常。

  

  計劃生育宣傳標語。

  “這幾年明顯感覺入園的孩子越來越少。現在是中班的孩子比大班的少,小班的孩子比中班的少。不光我們一家幼兒園,鎮裏其他幼兒園都是這個情況。”上述幼兒園園長王女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王園長幼兒園孩子數量的遞減只是全國少兒人口逐步減少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少兒人口從數量到佔總人口的比重都在持續下降。在公眾不察覺間,中國早已進入少子化時代。

  嚴重少子化

  少子化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來越少。3年前,日本人口學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製作了一個“兒童人口鐘”,發佈在互聯網上,以倒計時方式提醒公眾日本距“只剩最後一名兒童”還有多長時間。根據他們的預測,到3011年5月,日本將沒有兒童。

  日本人很認真地在敲響警鐘,但許多中國人也許只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1000年還遠着呢!中國可沒有這個危險,咱們人多啊,13億多人,世界第一呢!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兒人口比重約為13%,處於“超少子化”階段。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佔總人口的16.6%,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平。

  這種變化從歷史來看更加觸目驚心。根據統計數據,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

  從絕對數量看,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1990年後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後人口只有1.46億。20年時間內,出生人口減少了36%。

  除了人口普查和抽查的數據之外,還有一些數據同樣可以提供中國孩子在減少的證據。從教育部的在校生統計數據看,從1998年開始,小學在校生開始減少。從2004年,初中生人數逐年減少。減少幅度從數十萬到四五百萬不等。

  從招生情況看,小學招生人數從1997年的2500萬減少至2014年的1658萬,初中招生人數也從最高峯時每年招生2263萬人,下降至去年的1448萬人。

  根據六普數據的推算可以看出,未來問題會遠比現在更嚴重。在未來10年,中國23~28歲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數量將萎縮44.3%,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平還要低一大截。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

  負增長預警

  許多人有這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口很多,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人口負增長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應該在遙遠的將來。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

  人口學者何亞福解釋説,中國生育率如此低但人口還在增長的原因是人口慣性。雖然孩子數量越來越少,但依然高於老人,等到60後開始老去,中國出生人口將遠少於死亡人口,總人口萎縮的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將是空前的。中國少兒人口數量逐年減少,正是人口負增長的一個先兆。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訂本》按高、中、低三種生育率方案對中國人口增長率所做的預測,按照中方案,中國人口將在2026年轉入負增長,此後負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2060年才穩定下來。而按照低方案,中國人口在2017年達到13.6億的峯值後迅速下降。而《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的學者普遍認為,中國人口萎縮的具體時間取決於人口政策和生育率的變化,但基本可以肯定在聯合國的中方案和低方案之間。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者顧寶昌判斷,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大勢已定,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人口負增長造成的風險。

  説到負增長帶來的負面後果,日本是個最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在2005年就已經出現人口負增長。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出現長達二十多年的萎靡不振。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長期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高齡化、少子化正是日本經濟長期萎靡的主要原因。年輕人越少,社會越會趨於保守,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都會大大下降。

  少兒人口是未來的消費主力和勞動力。少子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未來內需不振以及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據統計,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開始出現淨減少。隨着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養老保險的繳納者數量減少,而養老保險的領取者卻在增加,養老壓力將會空前巨大。同時,勞動力減少也將倒逼經濟結構轉型,對未來社會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產生影響。

  人口學者梁建章、黃文政撰文表示,少子化導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縮會給經濟發展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人口減少會導致消費與需求同步萎縮,經濟失去動力和活動,匹配效率下降,最終導致人均GDP的相對下降。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教授通過研究不同國家的人口趨勢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後認為,低生育導致的人口陷阱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首要根源。

  誰願意多生娃

  中國嚴重少子化的現實背後,是不斷走低的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生育子女數)。根據歷次人口普查,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到非常危險的水平。

  本報採訪發現,1.4左右的總和生育率基本上是絕大多數人口學者認可的。按照中國人口2.2的世代更替水平,1.4的超低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數將萎縮36%,兩代人就萎縮60%。

  聽起來挺恐怖,但少子化的狀況並非不可以改變。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既然孩子少,那就努力多生,提高總和生育率就可以提高少兒人口比重。

  但是要多生娃並沒有説起來那麼容易。首先在中國,傳統“重數量,輕結構”的人口觀念還沒有改變,生育政策還只調整到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雖然已經在加快推進(本報曾獨家報道),但至今沒有看到實質行動。

  其次,即使政策改變,也未必如有些人想象的,政策一旦放開,大家就都生二孩了。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曾參與2006~2010年江蘇省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五年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符合生二孩政策的,最終只有30%左右的人真的生育了二孩。

  人口生產有其特有的慣性,要人為改變它非常難。一個普遍現象是,把生育率降下來不容易,把已經降下來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日本在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後,開始重視鼓勵生育。不僅在內閣設立了少子化擔當大臣來專門應對少子化危機,還採取了多種獎勵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終不佳。韓國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兒童節打出公益廣告,“你能給孩子最棒的兒童節禮物是弟弟妹妹”。

  廣告再温情,也抵不住部分羣體生育意願低下的冷淡。在中國城市,人們已經把一孩當成正常的默認狀態,往往需要強烈的理由才會去生育第二個孩子。

  根據北京大學人口學者郭志剛的研究,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人口城鎮化和推遲生育也是壓低總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機構對生育意願所做的調查表明,養育成本過高、女性職場壓力等多種因素都影響民眾的整體生育意願。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生育推遲是現代生活方式的伴生物。這兩者都非人力可以改變。可以改變的是生育政策、養育方式以及整個社會對生育的觀念。在嚴重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已十分必要。而從建設健康的生育文化、歸正扭曲的生育觀入手,着力構建一個孩子友好型的社會也已經非常急迫。

  分辨哪些是不能改變的而接受它,哪些是能夠改變的而勇敢去改變,這是一種智慧。擁有這種智慧就能造福後代。

看熱門新聞就來新聞閣:http://www.xinwenge.net/

  少子化拉響警報 中國人口2017年或急速下降

  “少子化”拉響警報:中國人口或2017年下降

  五六年前,江蘇徐州某鄉鎮幼兒園一個班能收三四十個孩子,現在大班只有三十個左右,中班只有二十多個,小班連十個都不到。即使考慮到人口流動的因素,這樣幅度的減少依然異常。

  

  計劃生育宣傳標語。

  “這幾年明顯感覺入園的孩子越來越少。現在是中班的孩子比大班的少,小班的孩子比中班的少。不光我們一家幼兒園,鎮裏其他幼兒園都是這個情況。”上述幼兒園園長王女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王園長幼兒園孩子數量的遞減只是全國少兒人口逐步減少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少兒人口從數量到佔總人口的比重都在持續下降。在公眾不察覺間,中國早已進入少子化時代。

  嚴重少子化

  少子化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來越少。3年前,日本人口學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製作了一個“兒童人口鐘”,發佈在互聯網上,以倒計時方式提醒公眾日本距“只剩最後一名兒童”還有多長時間。根據他們的預測,到3011年5月,日本將沒有兒童。

  日本人很認真地在敲響警鐘,但許多中國人也許只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1000年還遠着呢!中國可沒有這個危險,咱們人多啊,13億多人,世界第一呢!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兒人口比重約為13%,處於“超少子化”階段。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佔總人口的16.6%,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平。

  這種變化從歷史來看更加觸目驚心。根據統計數據,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

  從絕對數量看,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1990年後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後人口只有1.46億。20年時間內,出生人口減少了36%。

  除了人口普查和抽查的數據之外,還有一些數據同樣可以提供中國孩子在減少的證據。從教育部的在校生統計數據看,從1998年開始,小學在校生開始減少。從2004年,初中生人數逐年減少。減少幅度從數十萬到四五百萬不等。

  從招生情況看,小學招生人數從1997年的2500萬減少至2014年的1658萬,初中招生人數也從最高峯時每年招生2263萬人,下降至去年的1448萬人。

  根據六普數據的推算可以看出,未來問題會遠比現在更嚴重。在未來10年,中國23~28歲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數量將萎縮44.3%,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平還要低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