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屬於國務院的國家頂級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簡稱國研中心)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它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養熊業不規範,產能過剩,建議2035年之前淘汰養熊業。沒想到,這份普通的行業報告惹惱了一家中藥協會。這家協會認為報告與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政策相悖,對國家社會和中醫藥行業造成了惡劣影響,要求國研中心公開道歉。國研中心則聲稱報告中立客觀,一時間,雙方你來我往十分熱鬧。
要點速讀1養熊業的存在對中醫藥走出國門,有不利影響。2淘汰養熊業,不會把市場讓給外國人,相反,人們可能吃到更便宜的藥物。淘汰養熊業和活熊取膽,不是否定中醫藥,何來惡劣影響?
和國研中心公開叫板的,是中國中藥協會藥用動物保護與利用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在致國研中心的函中,專委會認為這份名為《我國活熊取膽的現狀與養熊業戰略轉型的建議》報告,“以偏概全,否定養熊產業……這不僅是對我國已使用上千年、現有百餘種含熊膽的中成藥的否定,也是對整個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否定。”
專委會的帽子很大,這份報告真的戴不起。在中國,養熊主要是為了活熊取膽,而熊膽不過是成千上萬的中草藥的一種,且在中醫中的地位並不高。直到唐代,它才入藥,有中醫指出,在中醫的《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四大中醫經典中,沒有一個藥方提到了熊膽,因此“可用可不用”;入藥後,由於野外捕獲黑熊並非易事,因此直到80年代,熊膽都未在我國傳統中藥中被廣泛使用。
熊場工作人員收集熊膽汁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熊膽的主要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四大功效,不過不少中醫並不看重它的這些功效。中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中國藥膳研究會常務理事劉正才教授曾表示:“我行醫40多年從未使用過熊膽。中草藥完全可以替代熊膽清熱、解毒、消炎等功效,並且草藥更便宜,效果也更好。”
熊膽治療膽結石的功效為現代醫學所證明,這是因為熊膽汁中含有熊去氧膽酸,但這種物質早在1954年就已經被人工合成,合成的熊去氧膽酸完全可以替代熊膽,且比熊膽更有優勢。原因很簡單,熊膽是成分複雜的混合物,也含有熊經肝臟代謝排出的廢物,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質。相比之下,合成品不止雜質少,有效成分含量確定,而且也更便宜。放棄活熊取膽,對中醫和患者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實際上,活熊取膽對中醫的“惡劣”影響,倒是顯而易見。活熊取膽的殘忍世所共知,目前除了朝鮮,中國是唯一個允許活熊取膽的國家,熊膽又入中藥,自然有損中藥的形象。此外,由於各國法律嚴禁熊膽產品進口,不使用熊膽代替品,熊膽類中成藥也無法走出國門。相反,日本的漢方藥熊膽救心丸,由於早已使用 了人工替代品,可以在世界各地暢銷無阻,且銷量巨大。
做好轉型的準備,對養熊業來説未必是壞事
這份報告提出的轉型建議,並非第一次被提出。在今年3月,首屆亞洲黑熊論壇上,動物保護組織它基金髮布了《中國公眾對活熊取膽及熊膽消費態度研究報告》。調查結果顯示,97.4%的公眾認為活熊取膽很殘忍,83.9%的公眾希望取締活熊取膽業,僅有2.4%的公眾認為熊膽製品不能被替代。
在受訪者中,熊膽製品的忠實消費者僅佔一成,超過七成受訪者從未購買過相關產品,上述無消費行為人羣中,90.2%表示未來也不會購買或使用熊膽製品。有專家認為,這表明養熊業已經是一個夕陽產業,消費需求在持續減少。國家發改委中國投資協會文化中心主任郭紫儀表示,養熊企業要適可而止,及時止損,勇敢邁出轉型的第一步。
3月29日,它基金秘書長張小海在首屆亞洲黑熊論壇上呼籲社會各界攜手探索終止活熊取膽業的多贏解決方案
雖然新修訂的動物保護法規定,“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科學論證,可憑專用標識出售和利用”,但誰都知道野生動物入藥爭議巨大,這並非野生動物保護的結局。國研中心的報告認為要逐步淘汰養熊業,也不是故意與新法作對,而是看到了世界的趨勢——隨着動物福利意識的普及,世界上允許活熊取膽的國家越來越少,隨着中國的動物保護法日漸完善,養熊業勢必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制。
實際上,熊膽採購商已經開始轉型了。2014年,中國最大的熊膽採購商、上海凱寶公司表示正在進行人工熊膽研究,2015年8月,它宣佈在“體外培育熊膽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獲得化學等值、生物等效天然熊膽粉的生物轉化熊膽粉,正在籌建一套能穩定運行並適合放大生產的生物反應器,以實現體外培育熊膽粉的批量生產,並完成中藥三類新藥的臨牀前研究。
現在不考慮轉型,難道要等熊膽採購商開始使用人工熊膽粉才開始轉型嗎?
淘汰養熊業,也不會把這部分市場拱手讓給外國人
除了扣大帽子,在致國研中心的函中,專委會把淘汰養熊業的建議描繪成西方藥廠佔領中國市場的陰謀。“目前我國進口的化學合成“熊去氧膽酸膠囊”(所謂人工熊膽)只有兩種,分別為德國福克公司和意大利貝斯迪大藥廠生產的專利藥。我國同類企業實力薄弱,僅佔中國化學合成“熊去氧膽酸”市場份額的2%,其餘98%被德國福克公司等佔領。中國的患者,每年將要多花幾十億美元向外資藥廠購買熊膽替代產品!”
這種陰謀論也不靠譜。國研中心的研究給了熊膽代替產品研發充足的時間(2020年-2035年)。何況,我國熊膽代替產品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早在1983年,當時的衞生部就批准瀋陽藥科大學、遼寧省醫藥工業研究院承擔人工熊膽研究項目,不到7年時間,課題組合成了化學組成、理化性質、穩定性和天然熊膽相差無幾的人工熊膽。
上世紀90年代初,科研人員就完成了臨牀試驗方案設計,卻總是被要求補充臨牀試驗,未能獲得藥品生產批件。時至今日,人工熊膽仍然沒有拿到上市批文。因此,常有動物保護組織質疑,人工熊膽立項30年未被批准上市,有行業利益從中作祟。
熊去氧膽酸的專利已過保護期,國內無須付專利費就可以仿製
即使我國的代替產品研發進展慢些,也不用擔心熊去氧膽酸市場被外國藥企佔據。據業內人士介紹,不少國外醫藥公司的熊去氧膽酸專利已經到期,國內醫藥公司無需付專利費即可仿製,價格也比國外的便宜很多。
實際上,國產熊去氧膽酸的市場佔有率確實不高,但原因不是實力薄弱,而是價格低。這是因為熊去氧膽酸製劑已被列入基本用藥目錄,價格由國家確定,而中國醫院一直有“以藥養醫”的傳統。價格低的藥物即便中標了,醫院也不會採購。而含熊膽粉的中藥產品和進口製劑產品,卻不受限價約束,可以有較高的定價,自然更受到醫院青睞。
結果,國產熊去氧膽酸及其製劑行業面臨的是一個價格上不去、量也上不來的尷尬境地。在製劑短期內無法突破瓶頸的情況下,熊去氧膽酸原料藥企業選擇了出口市場。2011年,全國熊去氧膽酸的產量是50噸,國內消費僅15噸左右,其餘全部出口到國外。
含熊膽的中藥產品口口聲聲説自己為患者着想,反對西方藥企控制市場。諷刺的是,正是它們和西方藥企的“合謀”,讓國產熊膽代替產品處境艱難,患者享受不到更便宜的藥物。
用“扣帽子”的方式逼科研機構道歉,不體面
近年來,用扣帽子、抓辮子的方式逼人道歉好像越來越流行;認為賈玲侮辱了花木蘭,“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就能以“賈玲嚴重傷害了國人尤其是木蘭家鄉人民的感情”為由,要求賈玲道歉;看陳凱歌拍的《道士下山》不爽,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也能發文,要求陳凱歌向道教界、向社會道歉。
賈玲惡搞花木蘭被要求道歉
現在,這股求道歉的風氣好像吹到了科研機構。中國的科研機構誠信水平不高,捏造數據、弄虛作假時有發生,被質疑很正常。不過,中藥協專委會認為報告以偏概全,卻沒有用不同的研究和數據打臉,而是選擇了用否定中醫藥,違背野生動物保護法,西方藥企的陰謀這三頂大帽子,企圖逼國研中心道歉。
目前,這份報告已被國研中心撤下,在隨後發佈的《關於養熊取膽轉型研究的聲明》,國研中心雖然表示調研是中立和客觀的,結論是建設性的,但也強調報告不代表官方立場,有些撇清關係的意味。看來,國家頂級智庫國研中心的骨頭比文藝界人士的硬一些,但對大帽子,仍是有所忌憚。
不尊重民族感情,損害傳統文化,為國外企業服務這類大帽子一旦扣上,當事者常常不得不服軟,甚至公開道歉,但在內心深處有多少人會服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