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女孩子髒,所以哥哥先洗澡”:父母偏心到底有多傷孩子?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綜合

文|歆小迪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女孩在知乎上發帖,講述了她的故事。

女孩和男朋友在一起後,她每晚都是讓男朋友先去洗澡,男朋友洗完她再去洗。一次,她男朋友問她:你為什麼不能先洗澡呢?

女孩很自然地回答:“因為男孩子乾淨,女孩子髒,所以要男孩子先洗。”聽了她的解釋,女孩的男朋友用萬分驚愕的表情看着她,問:“誰跟你講的?”

女孩毫不猶豫的回答:“從小到大我媽都這麼跟我講的,所以總是我哥洗完澡我才能洗澡。”

女孩男朋友表情立刻變得嚴肅,鄭重其事地跟我説:“不是這樣的,寶貝兒,你很乾淨,我們一樣的乾淨,誰先洗澡都是可以的。”

女孩楞了,然後趕忙去洗澡,藉着洗澡水嘩嘩的掩護,讓眼淚肆意流淌。

男友的一句話勾起女孩回憶,才發現29年來自己習以為常的一切,在別人那裏是不正常的,是被委屈的。她想起瘦肉總是給哥哥,雞腿總是給哥哥,哥哥可以去復讀班,一年花費一萬多,而她連輔導書都沒買過一本……

這些不公正的待遇,她已經習慣了,她沒去爭執,更不曾反抗過,但是在別人告訴她“你很乾淨可以先洗澡”時,再也無法承受了。

阿德勒説:“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長期灌輸的思想,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配,不配得到一切好的......

同女孩一樣,父母的偏心使我自己一直有不配得的心理。讀書的時候覺得不配擁有唯一的讀書機會,選擇了退讓;成人以後,覺得不配有麻煩別人的資格,選擇透明;婚後也覺得自己不配擁有被愛,選擇事事妥協。

這種不配的感覺會讓那個被偏心的孩子留下自卑感,從小缺乏安全感,別人如果對她一點好,就會抓着不放,儘管自己已經傷痕累累。

就像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樣,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這麼傻,被教導主任威脅卻不反抗,被情人暴打卻不離開,被人誣陷卻不辯解。

可當我們看到松子的童年經歷時,才發現松子之所以一直遭受欺騙,卻仍舊卑微地去討好別人,和原生家庭不公平待遇有很大關係。

松子小時候,因為妹妹身體弱,父親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妹妹有的禮物她沒有,妹妹有的關愛和呵護她一樣也沒有。為了求得父親的一絲注意,她經常用做鬼臉的方式逗父親開心。可是不管松子多麼努力,都難以換得父親一絲的笑肌抽動。

長期的不被關注,不被愛,讓松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了扭曲,只知道一次次地放低姿態去“乞求”他人的關愛。所以長大後,因為太過渴求別人的一絲關心,哪怕是違背自己的意願,也要去取悦別人。被父母冷落的孩子,大多也沒學會自己愛自己,長大後,要再遭受過多少次傷害,才能在廢墟中重建關於愛與被愛的價值觀,也或許,有的人自我治癒失敗,再也走不出來。

相反,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夠從父母那裏得到重視,長大後也願意積極去爭取想要的東西,因為他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我值得!

曾經在地鐵上看過這樣一幕:一個媽媽帶着兩個孩子上車,姐姐看起來6、7歲,弟弟看起來4、5歲。

小女孩上車後坐到了最邊上靠扶手的位置,弟弟也看上了那個位置,兩個人爭起來。媽媽就讓小女孩兒讓出來,給弟弟坐。小女孩眼都沒抬,一句話都沒説,直接起來就跑去另一排座位,找了個有扶手的位置。

媽媽看了兩眼,確認沒跑丟,就坐在小男孩兒身邊沒動。

然而弟弟可能覺得別人手裏的更好,也可能習慣了就是要和姐姐搶,就又跑去搶姐姐的位置,最後兩個孩子坐到了一起,媽媽這才過去一起坐。可是小女孩兒沒管他們,自己回到一開始坐的地方去了。

全程,小女孩兒都非常淡定,也沒有表現出想要媽媽的關注的樣子,看來她習慣了,也無所謂了,看的好心酸。

沒有那個孩子不希望被媽媽關注的,這個小女孩之所以這麼漠然,一定是平時都這樣被對待,她已經習慣了,不再失望傷心了。

有一句話説的好,失望到一定程度後,反而會開出一朵花來,那朵花的名字叫,無所謂。

一個網友講過一個故事:網友一次坐火車,對面鋪上,有一對父母和姐弟倆,弟弟5、6歲,姐姐十來歲。

弟弟要喝酸奶,那種小盒子的酸奶,媽媽拿出一盒,給了弟弟一個,卻沒有問姐姐要不要喝,而是對姐姐説:“弟弟喝不了,剩下的給給你喝。”

姐姐沒吭聲。

弟弟果然沒喝了,媽媽就把剩下的給姐姐了,姐姐接了,沒説話,像拿垃圾那樣拿着。過了一會兒,弟弟要吃桃。媽媽拿出一個桃子,同樣對姐姐説:“弟弟吃不了,剩下的給你。”

弟弟果然啃了幾口就不吃了,媽媽又把剩下的桃給姐姐,這次姐姐沒有接。整個過程,姐姐都拒絕和家人交流,一句話都不説,甚至不願意看家人一眼。

同樣是父母的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區別對待呢?儘管難一碗水端平,也要考慮一下另一個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那個因為父母偏心而被傷害的孩子,可能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陰影。

父母不愛孩子們,孩子尚且可以認為他們生來如此,可是父母偏心,那個被偏心的孩子只能在成長過程中,悲哀地意識到:父母只是不愛自己而已。

我想這種絕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有多傷人!因此,最可怕的不是父母不疼愛,而是父母在你面前疼愛着你的兄弟,而選擇忽視你。

其實,父母的偏心傷害的是兩個孩子的人生。父母的偏心造成孩子的內心不平,小小的年紀便堆滿了心思,對親情逐漸失去期待,甚至充滿怨恨,從而造成兄弟反目,姐妹結仇。

《獵場》裏面有句經典台詞:每個人都生活在過去之中。父母偏心,養出來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點心理障礙。

就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路狂奔,奔出了老宅,奔出了父母經濟的管制,奔出了人格獨立經濟獨立,可還是奔不出原生家庭對她的傷害。

《知否》中孔嬤嬤對盛紘説:“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寧靜。雖説姐妹之間要互相謙讓,但也是今日這個讓,明日那個讓的,沒的道理只叫一頭讓的,日子長了,父女姊妹免不了生出些嫌隙來。”

是啊,人性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物質匱乏時,不思增加財富,只怕分配不均,這樣的家庭氛圍,分崩離析是必然的。只有父母公正,子女才有安全感,因為有安全感,所有家庭成員就能夠擰成一股繩,從而生出最大的力量,同甘共苦,互相扶助。

父母偏心,傷害的不僅僅是兩個孩子的人生,也使一家人不得安寧。

end

乾貨/有料/有用

所謂育兒就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