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可能會產生兩種情緒,損害娃的價值觀建立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執筆:張蒙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容易犯一些錯誤,父母可能會通過批評的方式來教育他們,這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畢竟孩子還小,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需要父母積極正向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故事1:劉姐夫婦都是老師,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就非常嚴格,什麼事情都要按照他們規定的要求來,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會對孩子進行嚴厲批評,久而久之,雖然劉姐兒子在學校裏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性格上卻總是唯唯諾諾的。

有時候劉姐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別的娃都是高高興興的,專業想玩那也想嘗試,可她家兒子很膽小,明明看起來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也遲遲不敢上,即使周圍的人一直在鼓勵他試試看,但孩子還是選擇了放棄。

劉姐的兒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給他規劃好的人生裏,因為犯一點小錯就會受到批評,所以乾脆不去做任何有挑戰性的事,常常給人一種內心缺乏自信,膽小怕事的感覺,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故事2:老王和妻子每天工作很忙,雖然兒子已經十幾歲了,但父母陪在身邊的時間很少,行為習慣上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把家裏弄得亂糟糟,從來不收拾,每當回家看到孩子一個人家裏也是一團糟的景象,老王就忍不住大發雷霆,衝孩子大吼。

但對於老王的批評和責罵,孩子並沒有很受用,下次依舊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反倒親子關係還越來越疏離,兒子變得不怎麼願意跟父母交流,回家後就把自己關進房間裏,任由老王衝着一堆亂象發脾氣。

老王也感到非常鬱悶,為什麼孩子對自己的批評教育視而不見呢?明明知道做錯了也毫無悔改,難道不應該對他們發脾氣?其實這兩個故事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做會少走彎路,但實際得到的結果卻與預想背道而馳。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即使孩子當時聽進去了,也難保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反而在多次接受批評後,腦子裏自動產生了抵禦情緒,並通過採取某些措施有所表現。

被父母多次批評的孩子,大多會產生這兩種情緒:

1、表面妥協,實際違背

這種孩子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陽奉陰違”型的,他們表面上對父母的批評教育表示接受,並且保證下不會再犯,但下一次還是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投機取巧,矇混過關,掩蓋犯錯的事實。

2、完全無所謂

反正不管做什麼都會被父母批評,有些孩子就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不管父母説什麼,他們就當耳旁風,不接受也不拒絕,更加不會改正,下次還有可能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父母的批評教育於他們而言毫無意義。

這兩種情緒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不僅影響他們的性格養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損價值觀的正確樹立,所以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能讓他們更快接受。

對於孩子犯錯誤,有些父母選擇懷柔政策,先跟他們開誠佈公地進行溝通,找出問題所在,再採取補救措施,但這種方式往往很難讓孩子長記性,所有部分家長還是會選擇批評教育,而且很嚴厲,為了不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批評時應注意這兩點:

1、不宜過度情緒化

孩子做錯事,家長進行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但父母應記住,批評時應就事論事,不要摻雜過多個人情緒,嚴重的情緒化容易偏離教育的目的,反而更像是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而達不到正確引導的目的,也不利於孩子接受,説不定還會與父母產生隔閡。

2、注意把握好度

有的家長喜歡誇大其詞,把錯誤的嚴重性誇大,從而給孩子施加更大的心理壓力,想讓他們記住教訓,以免下次再犯,但這種毫無節制、過度的批評容易讓孩子精神上承受極大負擔,甚至產生負罪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適當地進行批評教育是可取的,但要注意掌握方法,避免讓孩子內心出現不良情緒,既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又疏遠了親子關係,甚至還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批評教育是一門藝術,家長需要好好研究學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經常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可能會產生兩種情緒,損害娃的價值觀建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