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寫殺醫聲明 結果曝光驚心動魄

  家屬寫殺醫聲明,結果曝光驚心動魄。“如果主刀醫生沒把我哥的手術做好,明年今天就是他的祭日。”1月6日,這樣一條發佈於朋友圈的“殺醫聲明”,迅速在網上傳開。短短26個字,卻像刀一樣扎進了每個醫生的心。朋友圈的定位顯示,發佈者位於四川瀘州西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城北新院,而他本人隨後留言回覆,説他哥哥正在做骨科手術。

家屬寫殺醫聲明  結果曝光驚心動魄

  如果説眼下寒意正濃,則這條新聞讓這個冬天更“冷”:手術枱上、無影燈下,主刀醫生正給哥哥動手術,而弟弟卻在手術室外“磨刀霍霍”,揚言“(若主刀醫生)沒把我哥的手術做好,明年今天就是他的祭日”。儘管這篇“殺醫檄文”並沒有演化成為血淋淋的現實,但其對醫生羣體乃至整個社會形成的“衝擊力”卻並未因之消減。

  危機之所以化解,並非因發佈者幡然悔悟,而是得益於那台手術很成功,從而欲讓殺醫的叫囂以一句輕描淡寫的“玩笑”化解。然正如一位網友所言,“如果手術失敗他是不是還這麼説”?筆者也相信,但凡看到這篇“殺醫檄文”的人們,恐沒人會將此當“玩笑”,而更可能看作是發佈者“謀定而後動”的預警。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人們的腦海中,類似的暴力傷醫尚記憶猶新:去年5月7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陳仲偉被患者砍30餘刀,後不治身亡;而在稍後的10月3日,山東萊鋼醫院兒科醫生李寶華被患者家屬用砍刀追殺,身中27刀,其中頭部12刀,後經搶救無效離世。

  這樣的慘劇並非孤例:中國醫院協會對相關醫院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近年來這些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從2015年至今,僅媒體公開報道且得到確認的60起傷醫事件,遍佈全國20餘個省份。傷醫事件頻率之高、分佈之廣,可謂觸目驚心。倘不能有效遏制,勢必愈演愈烈,寒了醫護人員的心不説,甚至會讓眾多醫學學子因此畏而卻步,從而加劇醫護人員青黃不接的狀況。

  暴力傷醫固然有着多方面的成因,諸如易相互“傳遞”的暴戾情緒、堪稱薄弱的法制意識、以及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存弊端,都有可能催生傷醫事件。但同樣關鍵的問題是,醫學作為一門發展中的科學,遠不能達到、也永遠不可能達到“包治百病”的水平。此外,醫學需要在探索中進步,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既有成功,自然也會有失敗。

  這就意味着,面對已被征服的病魔,醫學固然能妙手回春,但對於有待攻克的疑難病種,則往往力不從心。倘人們對此不瞭解、不理解,勢必會讓醫生的職業生涯更具風險。換句話説,要醫生做到藥到病除或手到病除,既不現實,更不科學。若每一位醫生的生死,都似“殺醫檄文”所説的那樣,決定於某台手術的成敗之間,豈不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而要讓救死扶傷的醫生們消除恐懼,並不致再因手術結果的不確定性而有“性命之憂”,也為了讓更多的醫學生願意並有勇氣選擇醫生作為終生職業,則必須集全社會之力,遏制住暴力傷醫現象,讓全體醫護人員獲得起碼的職業安全感。而遏制暴力傷醫最鋭利、也最有效的手段,則是高擎法律之“劍”。

  其實,依法懲治暴力傷醫,法律早已在行動。但似乎除了某些造成傷亡後果的個例外,絕大多數威脅、恫嚇、擊打醫護人員乃至擾亂醫院秩序的醫鬧們,大多隻是行政拘留幾天了事。而違法成本過低往往讓後來者更加有恃無恐,顯然不足以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故而,依法嚴懲、概不姑息所有暴力傷醫者(包括語言暴力及行為暴力),方能讓這些人有所收斂、有所顧忌。

  就如這名發佈“殺醫聲明”的患者家屬,其“檄文”無異於“犯罪預備”,而僅僅是因他哥哥的那台手術成功了,才讓其“犯罪中止”。倘若這樣的“殺醫檄文”也被視為“玩笑”而不予追究,有誰能保證,今後再遇類似情景,此人會不會故伎重演,甚至付諸實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9 字。

轉載請註明: 家屬寫殺醫聲明 結果曝光驚心動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