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襲擊印度時,看似強大的日軍為何連連戰敗,10萬日軍只剩2萬人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綜合

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襲擊印度時,看似強大的日軍為何連連戰敗,10萬日軍只剩2萬人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由英國首先發起的,標誌着世界開始向機器化時代發展,隨着科技的進步,英國的軍事力量也變得強大起來。國家一旦強大,就想着向外擴張,將別的國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當然英國也不例外。但是在二戰時期,由於英國的貴族傾向於經濟活動,戰爭一旦爆發就將會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所以英國並沒有跟隨德國和日本還有意大利走法西斯道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清政府選擇了閉關鎖國,所以我國沒有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且軍事力量薄弱,日本便趁勢襲擊了我國。
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裏,我國受到了日軍數以萬計的非人道行為,以至於到現在我國都沒有計算出一個具體的死難人數。雖然日軍將絕大數的兵力都集中在了我國,但是為了將法西斯勢力擴大與同盟國抗衡,日本又建立了大東亞共榮圈,企圖將整個亞洲都變為己有。泰國和馬來西亞都受到過日軍的襲擊,在轉戰菲律賓時,日軍不僅殺了大量的菲律賓人民,還將總統的妻女刺死。雖説對日軍恨之入骨,但是東南亞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太弱小了,若是與日軍公然對抗,簡直是以卵擊石。此時的日本還是不滿足自己行為,因為印度的自然資源豐富且有大量的勞動力,所以他們又將軍隊帶進了印度。
在這裏,印度和日本兩個國家發動了“英帕爾戰役”,很多人表示費解,為什麼在印度打仗要加上“英”字,難道由英國士兵參與?其實在英國早就把印度列在了自己的擴張計劃中,還將英國的軍隊帶到了印度,為的就是防止其他國家和自己爭搶印度的領導權。日本在前期一般都是和一些軍事力量比較弱的國家較量,日軍被驕傲衝昏了頭。在初次面對英軍時,日軍還是顯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但是事實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僅僅四個月的時間,日軍的人數就被英軍打的急劇下降,原本十餘萬人的軍隊到最後只剩下2萬人,日軍知道自己在硬撐下去連這2萬人都難保,於是選擇了緊急撤兵,就這樣日軍灰溜溜逃走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日軍的戰鬥力在當時也算強的,但是有很多不利於他們作戰的因素,在首位的便是交通。印度離日本較遠,不可能把汽車等交通工具運過來,加上把周邊國家都欺負的差不多了,所以當時的日軍只能靠搶來的牛馬當交通工具,行動十分的緩慢。而英國就不一樣了,英軍已經在這裏待了很久,交通運輸發達。還沒等日軍出兵,英軍便對他們進行了偷襲。還有就是氣候條件,日本的氣候與我國相似,大多以温帶和季風氣候為主。但是印度在赤道附近,以熱帶氣候為主,所以很多日本士兵對這裏的自然條件很不適應,這場戰爭自然而然就以日本失敗告終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