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呵護每一座抗日烈士墓園

  【光明時評】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抗日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出芷江。”8月15日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日,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連日來,一些地方紛紛舉行紀念活動,緬懷英烈。媒體報道,山西絳縣對全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摸排,發現一些革命烈士紀念墓地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紀念設施損壞嚴重。

從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到遍佈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再到許許多多散落四處的烈士墓,這些烈士紀念設施是英雄“馬革裹屍還”的見證,是抗戰精神最直接的物質載體,是一座座精神的豐碑。令人憂心的是,時下,還有一些分散於各地的抗日烈士紀念設施被侵佔、破壞、污損,還沒能得到應有保護。

在有的地方,抗日陣亡將士墓碑竟被拆掉用來修橋,作了橋面;在有的地方,烈士墓地長期無人管理,成為一堆荒冢;更有甚者,莊嚴的烈士陵園淪為“豪華墓地”……凡此種種,不僅是設施管理不善、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更是急功近利、缺乏對歷史基本敬畏的問題。因為修繕烈士紀念設施不如修建大型雕像、城市廣場等形象工程來得更顯眼,所以投入的動力不足;因為責任不明確,很多部門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所以主動負責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對烈士紀念設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不願意投入足夠的關注……殊不知,種種原因都不是保護不力的擋箭牌,種種理由都無法替一些人的不負責任遮羞。

記得來路的民族,方有出路。分散各地的烈士紀念設施都是歷史的直觀見證。近幾年,有關部門不斷規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工作,把全國零散烈士墓地和烈士紀念設施陸續納入管理保護,許多烈士陵墓整修一新,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善策。各地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摸清“家底”,補齊短板,以崇敬英雄、敬畏歷史的態度,一一解決資金投入不足、重視程度不夠、責任劃分不明、教育宣傳方式落後等問題,確保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得到有效保護,每一座烈士墓都有人負責。

“猶有國人懷舊德。”在河北河間市,鄉親們自發保護烈士墓81年;在安徽鳳台縣,祖孫三代守護烈士墓72載;在河南信陽市,老人義務守護烈士墓70年……依法保護抗日烈士紀念設施,防止烈士墓地被損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各級政府應以責無旁貸的意識承擔保護職責,調動方方面面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崇敬英雄、崇敬烈士的社會氛圍,英烈的豐碑將更牢固地挺立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之上,挺立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賦予我們奮進向前的動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0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2 字。

轉載請註明: 有效呵護每一座抗日烈士墓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