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建水庫,儲水量超170億立方米,就不怕地震?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水庫是現代水利工程中最常見的人工干預調配自然水資源的一種形式。在地球上的絕大多數地方,水庫的建立是有很大益處的。一座水庫控制當地河流水資源之後,可以充分發揮防洪、蓄水灌溉、發電、養殖等作用,一次投入,受用百年。但與此同時,水庫的存在,又是一個極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大型水庫。

比如説,因為水庫截斷河流導致的水生態循環惡化、水庫蓄水導致下游水量減少、重力壩和超大質量水體導致的地質下沉等等。其中,最為可怕的問題是因為大型水庫的崩潰引起的超級洪水。所以,一般情況下,修建一座大型水庫,都會從各個方面進行慎重考量,最終才能決定取捨。


在印度北部地區的喜馬偕爾邦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羣山之間,由於海拔落差極大,水能豐富,這裏建立着為數眾多的水庫。其中,以巴克拉水壩為最大,蓄水量達93億立方米,相當於“亞洲天池”丹江口水庫加高後儲水總量(290億立方米)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的是比亞斯水壩,儲水量為85億立方米,兩者加起來與加高之前的丹江口水庫容量相當(174億立方米)。

按理説,印度作為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國家,其北部坐擁恆河、印度河平原,地勢平坦,降雨充沛,為何還要冒險在地質活動極為頻繁的喜馬拉雅山建立大型水庫呢?難道就為了發電嗎?

要知道,喜馬拉雅山可是世界上地質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一旦這些水壩所在的地區發生大型地震或者山體崩塌,那麼這些高海拔的巨大的水庫就會奔騰而下,席捲印度大平原,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板塊衝突地區建壩,無疑是在自己頭頂上放置了一枚不穩定的超級核彈。


從海拔位置上來説,印度北部的兩座大型水庫的海拔高度都遠超丹江口水庫。而另一方面,我國丹江口水庫以及三峽大壩所在的位置都遠離地震帶,並且在歷史上也基本沒有過地震相關的記錄。但印度喜馬偕爾邦的情況則不同,這裏是印度板塊的俯衝地帶,板塊碰撞使得這裏從古至今都是世界上地質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

那麼既然如此,印度為什麼還要在上世紀40年代就迫不及待地在這裏修建大型水電站呢?要知道,那時候丹江口水庫可都還沒誕生啊。

其實,印度之所以會在這裏修建大壩,並非為了發電,而是利用水庫的防汛蓄水能力防洪,以及抗旱。印度北部有幾個邦太乾旱了。


雖然從整體上來看,印度地區降水充沛,水網密集,但事實上,印度的水資源分佈卻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比如説在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平坦地一眼望不到邊,但是因為這裏地處恆河與印度河的分水嶺地段,致使兩大水系的水網無法正常覆蓋,水資源匱乏,常常受到缺水問題的困擾,地下水嚴重透支,有些地方甚至已經出現沙漠化。而在夏季,喜馬拉雅山南麓大量的降雨又經常奔流之下,致使這裏時常出現洪澇災害。

除此之外,這兩個邦的人口密度也很大,在印度綜合人口密度排行中處於第一梯隊。所以,早在印度獨立之前,就有相關部門計劃在北部山區修建水庫,以緩解這兩個邦的環境惡化,以及用水壓力。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當局馬上執行了早先的計劃,在喜馬偕爾邦南部的印度河支流上修建水壩(於1948年開工),畢竟印度河最終流向了巴基斯坦。1963年,水壩工程完工,取名為巴克拉水壩,設計庫容量93億立方米。並擁有多個泄洪通道,以防止洪水和不必要的麻煩。

大壩蓄水完畢之後,通過巴克拉運河向旁遮普邦南部以及哈里亞納邦進行水資源輸送。同理,旁遮普邦第二大水利工程-比亞斯水壩,也是在這種背景下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