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們這些大人》: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是快樂的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看着孩子在身邊活蹦亂跳,我常常想,我真的羨慕他們啊,無憂無慮,一點小事就能純粹的開心,一點小事就真切的傷心。

而最近剛好看了一本書,才發現不止我有這種想法。

這本書就是豐子愷先生的《我們這些大人》。很多人知道豐子愷漫畫,以為他是一個畫家,其實不止,豐子愷先生還是散文家、音樂教育家,只不過因為他的漫畫太能體現孩子們的純真,所以最為人們所熟知。

相信看過豐子愷漫畫的人, 都會自發的生出這樣一句感嘆:他真是一個懂孩子的人。

懂得孩子的純真,能發現孩子的有趣,並且能體會孩子的快樂。

而能捕捉到這一切,源自於他對孩子們真摯的羨慕。

在他的散文當中,他對自己的孩子説:“我憧憬與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甚麼事體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

在他的散文當中,他對自己的孩子説:“我憧憬與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甚麼事體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

對於孩子,他一直保持着羨慕,他懂得珍惜孩子們的純真,這是他視為最可貴的東西。所以可想而知,作為他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吧。

而現在,很多孩子在做孩子期間,是不快樂的。

半年前福林有一次和大他一歲的晨晨哥哥一起玩兒,到吃完飯了還難分難捨,兩個人就相約讓我們一家去晨晨家吃晚飯。當天兩個小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兒,還説起悄悄話,後來後福林告訴我,他晨晨哥哥説,我們去他家玩兒他就能放鬆一天。臨走時,四個大人還聽到晨晨“語重心長”地告訴福林,你要珍惜現在這一年,上小學後就不會這麼輕鬆了,小大人的摸樣讓大家都笑了,現在又聽到福林這樣説,突然有點不是滋味。

晨晨媽媽算是比較開明的父母,對孩子並不是那麼嚴苛,但孩子依然感受到了快樂減少的滋味,才6歲的孩子卻説出這麼老氣橫秋的一句話。

也許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所以顯得有些思想早熟,不過這和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很難説沒關係。

和現在相比,父母們對孩子們沒有要求,孩子去玩兒就好了。

從前的父母,對上學前的孩子沒有要求,只需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們的任務就是每天玩兒,所以他們的童年才會是快樂沒有負擔的,他們每天關心的事情,才能不被作業、學習所束縛。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講述的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一個6歲的小女孩兒“英子”每天的生活。關心鄰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同情別人的遭遇,按照孩子的天真想法行事,把奇怪的陌生人當成自己的大朋友……

我小時候在農村,最喜歡的就是跟着爺爺去各種未知的地方:一片沒有開過荒的地,旁邊有黃土堆成的一個個小丘,我想象這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暑假沒有人的學校,花壇裏一朵朵盛開的牡丹沒有人欣賞,我覺得它們碰到我真幸運;河邊一個隱居老人的木頭房,狹小的卧室裏整面搶都是泛黃的古書,我覺得自己遇到了高人……

當時腦子裏沒有學習,才能有這樣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而無憂無慮,才是孩子應該有的樣子。

如果看不慣孩子無憂無慮的樣子,那就是父母的問題了。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教訓孩子,你怎麼就知道玩兒。一個不到6歲的孩子,難道要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玩兒嗎,那實在不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不過父母的焦慮也可以理解。前幾年的一部電視劇《虎媽貓爸》可謂是把父母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展現的淋漓盡致。趙薇飾演的勝男為女兒找學校,發現她想讓孩子上的小學報名人數太多,孩子們在進行入學考試,她和旁邊家長攀談,才知道人家孩子已經掌握好幾百的詞彙量,卻依然擔心被刷下來。接着從考場出來一個孩子,説剛才考官問的問題,是一道奧數,題目複述出來後很多家長都不會答,勝男這才慌了神。

回到家發現女兒絲毫不知道自己面臨的“競爭”和危機,還沉浸在自己是小公主的幻想中,讓家裏人眾星拱月,頓時氣的不行。最後勝男決定為了讓孩子上這所小學,換掉現在住的房子,賣掉車,買附近有小有舊的學區房,又因為政策規定必須住滿一年學區房才有資格入學,寧願讓孩子晚一年上學。

家裏人也不理解,或許是在招生處見到的真實情況太讓人焦慮,勝男堅持到底,最後家庭因此爆發了更多矛盾。

想到孩子將來面臨的競爭,父母也必須狠下心來對孩子殘酷。我們不可否認,大環境如此,現在對孩子放鬆,孩子以後就可能落後別的孩子,那麼在這場小時候拼父母拼投入的競爭中,父母就替孩子敗下陣來。

但是,輕易讓焦慮影響到整個家庭,影響到孩子每天的生活,卻同樣是父母的失職。養育孩子本事一件幸福快樂的事,當焦慮過度影響自己,你會覺得養一個孩子太難了,彷彿接下來的20年,甚至整個人生,都無法真正開懷,這對自己、對孩子來説,都不是一件好事。

為孩子保留天真,保留成長的空間,是父母能給孩子以及自己人生的一份珍貴禮物。

無計劃時間

面對三四歲的孩子,甚至小學階段的孩子,我們的任務不光是讓孩子每時每刻都有所收穫,而是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無計劃時間。不着急,起牀後就想着今天怎麼玩兒,每個時間點都可以為剛發現的新鮮事改變原計劃,而不覺得浪費時間。

“玩兒”是孩子的剛需,只有純粹意義上玩兒的時間被滿足,孩子才能做好別的,而不是時刻想着玩兒。

無目的行動

孩子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有用,而是有趣,沒有目的的行為,才能帶給孩子無負擔的快樂,我們也才能見證到孩子豐富的創造力,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就非常善於捕捉生活中孩子們的神奇想法,而且每個想法都那麼熟悉,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帶給我們無限懷念,但很多情境,卻很少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看到。

滿足了這兩點,不給孩子做太多計劃,不給孩子的活動強加太多功利目標,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孩子重新變得可愛起來,你的生活,還有你自己,也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