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要説智商高,又深藏不露,那就不得不提起高公公。高湛,是梁帝身邊極為知近的人,他脾氣老道,處事穩重又穩妥,梁帝對他十分信任。好像不搶眼的高公公,卻並非簡單人物,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不管放在哪個皇上身上都十分恰當。梁帝好大喜功,又敏感,高公公卻陪伴他多年,由此可見高公公的情商和手段。那麼高公公是否早已知道靖王參加奪嫡了呢?
皇上身邊的貼身宦官,其權勢依靠於皇上,無論誰都要給他面子,可這個地方,決不是一般人可以當的。高公公,可以説是是既可以感知目前朝廷的風向,又可以知道梁帝的心裏想法,説話做事既不出格,又讓人感覺特別優雅。在靖王被皇上留在汴京開始參政議政時,靖王與皇上在交談中,不知不覺間他將蔡荃選舉上去成為刑部尚書,高公公看了一眼靖王,他心裏開始對靖王生疑,覺得靖王即將參加奪嫡之戰。這等見微知著的能力,經常只有處於低點的人,才是看得極其通透的。梁帝一心以為靖王選舉蔡荃是因為符合,可高公公卻在其中獲得了較為關鍵的消息。
在此之後,高公公有意注意靖王,暗地中做一些因利乘便的事,靖王從中獲得了優點,也承了他的交情。例如那句經典的莫非靜妃母子今日相沖,很好地解決了皇上對於靖王的質疑,直接將宸妃牌位一事歸結為有人想要設計陷害靖王。高公公的這場奇妙化解,就是明知道靖王參加奪嫡,自己有意幫助他一把。蒙摯過去建議靖王收服高湛,讓他為自己所用,若有一個皇上身邊的貼身宦官,將在這場計劃中佔有相當有用的地位。可梅長蘇的回答卻是,不需要去收服。
高公公對待問題太過通透,他幫助靖王一把,取決於太子和譽王並非最好的繼位者。一個愚蠢又無能力,另一個心胸狹隘,只有靖王正義又有規矩,文能安邦治國,武可以安定天下,是最好的繼位者。對靖王的善心與幫助,就是高公公給自己留下的後路,若有朝一日靖王登上王位,一定會念及他的舊情人。即使靖王沒有登上王位,私下中,無人知道的幫助,也不會對高公公有什麼影響。固然,他選擇靖王而非太子和譽王,也是因為他本身是非分明,是非能辨,他希望大梁可以出現下一個英明賢德的皇帝,而非好大喜功,貪圖享受之人。現已經風雨動盪的大梁,若持續被摧毀,沒有獲得一個很好的修理,其結局不言而喻。
高公公徹底偏向于靖王,取決於梁帝質疑梅長蘇身份,希望用毒酒送他最後一程。當高公公拿來酒之時,特意強調這杯是蘇先生的。靖王不過性格直爽,但他絕不是傻瓜。聽到高公公的這一言論,立即瞭解到,給梅長蘇的酒中有毒,他自然可順勢表現,將梅長蘇泰然邊緣離宮中。這一情形,在琅琊榜中算得上是經典場面,高公公從容不迫的語言,好像無心,實則故意,梁帝的神色瞬間大變,靖王則一臉茅塞頓開。最後的結果就像高公公所預想的那樣,靖王與梅長蘇泰然出宮,他也並未因這無心的言談而遭到梁帝的追責。
高湛是一個非常聰明之人,他的聰明並非全然的智慧,而是智慧中透露着模糊,這讓梁帝對高公公非常相信。梁帝去問他的那些問題,他認為可以説,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有些敏鋭的問題,他則挑選逗梁帝取樂,絕不正面回應,瓜熟蒂落的讓梁帝減小困惑,同時也可增加梁帝本身的優越感。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這個身份,儘量不要參加進奪嫡之位。他在宮中最大的背景就是皇上,只要皇上對他滿意,其他人就不敢説任何話。因此,一直高公公都堅守自己的本分,堅守梁帝,太子和譽王在私下拉攏他,都被高公公拒絕過去。至於高公公最後選擇偏向于靖王,是在情理之中的。高公公是一個特別多錢善賈之人,他對於任何人都是笑容可掬的樣子,與任何人的交往,都留有餘地。有些時候,一個人被逼到絕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經常是得勢之時沒有瞧得起的小人所為,凡事都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高公公在這點上做得十分完美。
假如他只聽命於皇上,在他看到靖王有奪權之心時,他便應當上報皇上,給梁帝提醒。可他選擇的是置若罔聞,將自己放在各派勢力爭奪的上面,不參加進這渾水普通的奪嫡戰。在靖王方實力老練之時,選用着迷於對方,天然地朝着梅長蘇與靖王。以高公公的身份來説,這是他最好的選擇,沒有人會服從一個宦官的建議,政治戰爭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在尚未可以分得清強弱之時,就貿然地下了定論。奪嫡之戰,不同於其他,成功者有的是從龍之功,可失敗者,輕則自己家族不被新帝器重,放棄權力舞台,重則被找到原因,處理掉全家,惹上禍害。
高公公的精妙,讓他毫不費力地從梁帝執政站到了靖王執政,歷經多位皇帝,均是其身旁貼身之人,這樣的人既懂得怎麼明哲保身,又知道順從大局去生存。猶如結局,高公公陪伴在靖王的身邊,説的那句,這宮牆中的風一直都從沒停過。不管誰上位,下一代皇位的爭奪從出生便註定了,身在帝王之家,便由不得自己高興還是不高興。高公公可以在知道梁帝一切隱私,還能渾身而退,靠得就是審時度勢的能力,和對於朝局的清晰認識。他選擇靖王,並沒有錯,只有靖王才是最合適成為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