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指出:自我控制能力對孩子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認為一定要有角色的分配,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紅白臉”,不管是嚴父慈母還是慈父嚴母,總要有一個比較嚴厲,另一個比較温和,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又不至於做事沒有規矩。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乍一看“紅白臉”的這種思想好像也有幾分道理,最經典的就是《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賈政為了教訓寶玉,準備對其實行“笞撻”。王夫人聞訊趕來,威脅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一情節就是典型的嚴父慈母的體現,而現代生活中這樣的情景發生的次數也不在少數。
案例一:
雷雷在遊樂場玩耍時,自己的玩具被同齡大的孩子搶了去,雙方發生了爭執,但最後還是沒有搶過,委屈的跑回家和媽媽哭訴。
媽媽邊安慰他邊開解他:“他想要玩具給他就是了,不能和小夥伴打架,寶寶想要什麼玩具媽媽再給你買。”不一會兒兒子就再次開心的笑了起來。
但是爸爸聽説了這件事,非常生氣,對孩子教訓道:“你是個男子漢,遇到一點事情就哭哭啼啼,像個什麼樣子。”
“可是我搶不過,他力氣好大。”孩子委屈地説。
“搶不過就放棄了,你媽天天就交給了你這些,真的沒有出息。”結果孩子剛被安撫好的情緒立刻又被激發起來了,大哭不止。
案例二:
濛濛在吃飯之前餓了,想到冰箱裏拿一塊巧克力餅乾解解饞,於是就先給爸爸講了,爸爸看他委屈的小眼神,就同意了。
結果還沒吃到一口,就被媽媽奪走了,“誰允許你吃飯前吃這些甜食的,一會兒又不好好吃飯,之前交給你的規矩都忘了嗎?”爸爸一看就不高興了,“是我讓孩子吃的,吃點巧克力怎麼了,孩子餓了,墊墊肚子,有什麼錯?”眼看着父母之間又要吵架,濛濛感覺全是自己的錯,立刻大哭了起來。
這樣的案例每天會在許多的家庭上演,一方面是教育觀念的不同造成了夫妻間在養育孩子方面形成了矛盾,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而故意擺出的“紅白臉”。
但是有些家長過分理解了“紅臉”、“白臉”的意思,將自己的角色過分的強調了對立和分歧,就很容易一過分固執,從而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1、孩子易養成逃避性人格
父母對孩子的立場總是存在分歧,容易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會依賴別人。
當孩子犯了錯誤,總是一方責罵,另一方原諒。
因此在其受到責罵時,孩子本能的就會認為總有另一方可以包庇自己所犯的錯誤,這種行為不僅不可以讓孩子有悔改的心理,還會助長他犯錯的動機,因為後果不嚴重,所以自己幹什麼總是可以被原諒的。
這樣孩子很容易自私自利,遇見困難繞開走,或者為自己開脱,沒有責任感。
2、影響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指出:自我控制能力對孩子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孩子小時候對事情的對錯判斷能力非常模糊,需要家長的指導。比如孩子有剩飯時,父母如果多次告訴他:“有剩飯不是乖寶寶,要把飯吃光光哦!”
這樣就向他傳達了一種“這樣做是錯的”的強烈的意識,孩子下次就知道改正,但是父母的分歧很可能讓孩子不清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因此對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起着嚴重的阻礙作用。
3、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即使父母的分歧並不是孩子的錯,孩子往往也會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甚至感覺自己家庭關係不和諧都是自己不聽話造成的。
有這種心理的孩子在家庭中常常感受不到安全感,帶着負罪感會逐漸的不願意再面對父母,最後甚至變得誰的話都不願意聽,我行我素,特別叛逆。
1、觀念可以不一致,但愛要一致
夫妻雙方在態度上可以不一致,但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尊重對方的意見。
在面對具體的事情時,可以事先雙方討論出一個統一的態度,來不及討論時,也要在發表意見時冷靜而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攻擊對方。
在這種湧動着愛和尊重的溝通下,孩子自然可以得到滋養。
2、角色可以互換,需要靈活變通
不管是哪一方作為“紅臉”還是“白臉”,都不要長久的保持一個形象,權威者和理解者的角色要適當的轉換,這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才會更加生動,不再死板。
同時,孩子會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發現,權威者也有温柔的一面,而温柔者嚴肅起來也很可怕,就不會過多的依賴温柔者的庇護,和父母的關係會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