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倍時代”,日本何去何從?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8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為避免因舊病惡化等影響國政的事態,將辭去首相一職。在當天下午的記者會上,安倍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説明,並正式宣佈辭去首相。不久前,安倍剛剛成為日本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面對國內不容樂觀的疫情和經濟形勢,安倍的突然辭職,在國內和國際社會引起巨大關注。

病體難支正式請辭

據日本NHK報道,安倍從十幾歲開始患有潰瘍性大腸炎,發作時導致嚴重的腹痛和腹瀉。2007年安倍就曾以生病為由第一次辭去首相職務。今年6月,安倍在慶應大學醫院檢查時發現有異常,潰瘍性大腸炎症狀加重,藥物治療後有所改善,但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安倍都需要藥物治療。

儘管已提出辭職,但安倍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不會設置臨時代理首相,會“請辭待命”直至選出下任首相後再交棒。安倍於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首次執政,2012年12月開始第二次執政並連任至今,成為日本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首相。

日本共同社分析稱,雖然日本內閣有“安倍獨大”的説法,但安倍作為首相,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策上迷失方向,內閣支持率呈現下降趨勢。因此,自民黨決定迅速進行總裁選舉,選出新總裁。

壯志難酬“斷腸之痛”

近日,共同社公佈最新民意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為36%,比7月的調查下跌2.8個百分點,逼近第二屆安倍內閣成立以來的最低支持率35.8%。

“未能在任期內完成修憲、與俄羅斯籤和約、主持奧運順利開幕,並且經濟復甦步步維艱。這些對安倍來説,猶如‘斷腸之痛’。”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説。

“‘安倍經濟學’所產生的結構性改革效果是長期的,一時無法體現出來,而短期效果在執政前期就消耗殆盡,加之疫情影響,過去7年多時間裏取得的諸多成果幾乎被抹平。”楊伯江表示,安倍執政前期與日本的經濟擴張期重合,因此,“安倍經濟學”下的日本經濟出現短期增長。但近年來,世界經濟下行,對日本經濟造成打壓。加之疫情影響,日本經濟雪上加霜。今年二季度日本國內GDP創二戰以來最大降幅紀錄,儘管安倍政府也採取許多經濟刺激政策,但均未取得預期的成果。

政壇震動誰主沉浮

安倍辭職對國內造成較大影響。“安倍此舉對國內政壇造成震動,尤其自民黨內部。大家對繼任者也有很大期待。”楊伯江説,接替安倍的下任首相即將面臨非常嚴峻的執政考驗。首先,是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問題。其次,是困擾日本多年的國內經濟困境。此外,來自外部的威脅問題也是日本政府一直關切的話題。

楊伯雄指出,安倍執政下的日本十分重視外交,在外交場合縱橫捭闔,以此拓展國際空間,在世界舞台上爭取話語權。安倍請辭會令日本在短期內戰略活躍度有所受損,但民主黨和自民黨在外交上有共同的默契,無論繼任者是誰,都不會放棄外交國際舞台。

日本亞通社報道稱,目前,日本輿論普遍認為,岸田文雄、石破茂和菅義偉是三大最有力的候選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4 字。

轉載請註明: “後安倍時代”,日本何去何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