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三夏迎豐收|農機服務推動麥秸還田
“春爭日,夏爭時。”6月8日下午兩點多,驕陽當頭,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唐營村來順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鄧來順承包的麥田裏機器轟鳴,農機手王震正駕駛自走式穀物聯合收割機搶收小麥。收割機過後,金燦燦的麥粒裝進機鬥,麥秸則被收割機後面攜帶的秸稈粉碎機粉碎,紛紛揚揚撒落在農田裏。
被太陽曬得黝黑的鄧來順在地頭對記者説:“我家是唐營村的,在大安鎮唐營村、西葛村、李家村3個村承包了1200多畝地,現在有3台聯合收割機同時收割,麥秸都是粉碎後直接還田。現在已經收割了700多畝。”
鄧來順還介紹,這種聯合收割機留茬5到10釐米,不影響玉米播種,也不影響後期玉米生長。
搶收小麥搶播玉米,農機合作社壓茬進行。記者跟着鄧來順來到另一塊已經割完小麥的地裏,一台種肥同播玉米播種機正在播種玉米。“這樣能實現化肥和種子同步播撒,省時省力,一天能播100多畝地。”鄧來順介紹。
濟寧市兗州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國十大糧食生產標兵(縣)市,31萬畝小麥已進入收穫階段。經農業部門前期測產,平均畝產量比去年略高。為了防止麥秸焚燒,兗州區在做好禁燒宣傳的同時,積極推廣帶有秸稈粉碎功能的聯合收割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
兗州區農機服務中心農機校校長李健介紹,全區小麥秸稈還田率達99%,剩餘的都是地邊或小塊地。他還介紹,秸稈還田有助於增強地力,因為秸稈既有較多的有機質,又有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可補充土壤養分,減少化肥使用量,還有利於土壤保墒,保持土壤裏適合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的濕度,同時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土壤表層焦化、火災等問題。
據瞭解,兗州區堅持推進“互聯網 農機作業”,建成深松作業質量監測平台和農機管理雲平台,聯合山東省計算中心、省農機院建設了山東省唯一的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技術融合應用研究與驗證示範區,去年10月建成兗州區智慧農機創新中心,實現遠程監控和農機作業實時調度等功能。
李健説,利用智慧農機終端設備監測功能,一方面可以隨時瞭解機手操作狀態,杜絕疲勞駕駛、違規駕駛,便於安全生產監管;另一方面可以監測農業機械實時性能,提出故障預警。截至目前,該區監測設備終端已安裝300餘台,通過管理雲平台實時調度監控麥收機械作業情況。
(大眾日報記者 呂光社 通訊員 張美榮 李海波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