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汽車報網】;
近一段時間以來,商用車ADAS領域的投資熱度又起。前不久,智駕科技(MAXIEYE)宣佈,獲得商用車氣動系統公司瑞立集團的戰略投資。而此前,濰柴集團收購了商用車ADAS初創公司清智科技55%的股權。
據瞭解,隨着相關法規、標準的陸續推出,商用車市場對ADAS的需求與日俱增。在連接不斷的合作與投資背後,隱藏着什麼商機?
■打造系統閉環 共同開拓市場
“此前,智駕科技與瑞立集團一直保持着業務合作,我們的IFVS系列產品已完成相當規模的量產出貨。”智駕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周聖硯對《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智駕科技獲得的新一輪投資將用於進一步提升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動能,併為前裝項目的規模化量產交付提供資金儲備。據悉,智駕科技與瑞立集團未來會在商用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AEB)等ADAS核心功能領域,共同實現更多眼-腦-手產品的深度整合。
瑞立集團執行總經理餘錦瑞告訴記者,此次投資是在整車智能化升級行業趨勢下進行的重要戰略決策佈局。據介紹,瑞立集團主要產品包括制動系統、轉向系統、電子電控等汽車零部件,在商用車等多個細分市場保持着領先優勢。
眾所周知,實現汽車智能駕駛,感知與執行是其中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智駕科技重點關注視覺感知產品的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而瑞立集團的優勢則在於車輛控制系統,雙方的合作可謂優勢互補,有助於形成ADAS解決方案的閉環。
濰柴集團對清智科技的收購也是如此。濰柴集團在整車控制系統領域積累較多,清智科技則重在ADAS產品解決方案上。背靠清華大學科技資源的清智科技一開始就專注於商用車ADAS領域,截至2019年10月底其部分ADAS產品順利通過了10家客車企業40款車型的標準測試,已實現批量生產與供貨。
值得關注的是,濰柴動力2019年年報顯示,清智科技創始股東承諾,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3年合計實際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應達9.41億元。如果未達到承諾業績,清智科技創始股東應向濰柴動力進行業績補償。而在2019年11月28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清智科技單月營收略超300萬元。可見,除看重技術互補、戰略互補外,濰柴集團更注意到了清智科技背後廣大商用車客户將給其帶來的持續盈利能力。
■法規和標準實施將成為強推力
“從投資的主體就能看出,國內商用車企業對ADAS產品的迫切需求。在法規強制要求下,‘兩客一危’車輛正在逐步普及相關ADAS產品。前期以後裝為主,後期逐步移至前裝。”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鹿文亮對記者表示,國內部分初創企業在智能駕駛感知預警領域有一定的技術積累,現在行業需要補齊的是如何將感知與決策、執行進行整合,因此未來本土零部件供應商與初創公司聯手佈局的案例或不斷湧現,意在撬動商用車ADAS市場。
據介紹,目前國內的輔助駕駛產品(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前向碰撞預警系統(FCW)等)只提供警示功能,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漏報、誤報等問題時有發生,而AEB系統將主動安全提升到了汽車功能安全級別。國內商用車ADAS前裝市場看起來熱鬧,但由於控制對於傳感器的要求要比預警高出很多,因此,真正有實力跨過這一技術壁壘的公司實屬少數。
在採訪中,不少行業人士都對記者表達了一個觀點,即我國智能駕駛企業在感知層面能力突出,但弱在執行層面。“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水平與成本控制上與外資競爭對手都有一定差距。”在亞太股份副總經理施正堂看來,國內初創公司在ADAS特別是車輛控制技術方面還不夠成熟,該領域基本都是外資供應商的天下,它們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內整車或執行系統零部件企業與初創公司聯手也是想要尋求突破。
相關法規、標準的實施將給商用車ADAS市場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餘錦瑞表示,隨着ADAS相關法規、標準落地,國內商用車智能駕駛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法規、標準驅動下的整車智能駕駛技術升級,為傳統的底盤系統供應商提供了智能化轉型的土壤,這也是汽車產業鏈的共同機遇。
2017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JT/T1094-2016)要求,車長大於9米的營運客車要求加裝符合JT/T883標準規定的LDW及FCW。2019年3月15日,《營運車輛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性能要求和測試規程》(JT/T1242-2019)發佈:從當年4月1日起,新生產的超過9米的營運車輛都需加裝符合要求的LDW和AEB,標誌着以運營客車為首的商用車市場正式進入AEB元年。此外,《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17)明確指出,車長大於11米的公路客車和旅遊客車應裝備符合標準規定的車道保持輔助系統(LKA)和AEB,相應車輛的AEB強制前裝時間點在2021年2月1日。2018年發佈的《營運貨車安全技術條件》(JT/T1178.1-2018)規定,從2020年5月1日起,總質量≥12000kg的載貨汽車和牽引車,應安裝FCW和LDW。2021年5月1日起,總質量大於或等於12000kg且最高車速大於90km/h的載貨汽車和牽引車需加裝AEB。
“回溯市場發展歷史,商用車智能化升級一直是由標準驅動的,隨着它們逐步實施,ABS等系統逐步成為商用車的標配。我們發現,2018年以來商用車市場ADAS滲透率不斷提高。未來3年,商用車ADAS市場將至少實現10億元級規模。商用車將作為國內ADAS供應商先行滲透的領域,未來相關產品會逐步成為標配。”周聖硯表示,《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已開始實施,ADAS系統已是9米以上營運客車的標配,在其他客車車型上的裝配率也穩步增長;同時,在重卡市場的份額今年開始逐步上量。
■技術門檻提高 前裝決定未來
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催生了大量智能駕駛初創公司。但由於技術和產品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且投資市場進入冷靜期,這些企業走向了不同的岔路。一些初創公司能夠繼續獲得融資,實現前裝配套,而一些企業則幾乎銷聲匿跡。施正堂表示,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一些初創公司的技術不是很成熟,雖然一開始獲得了融資,但在落地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而且近兩年經濟形勢不佳,融資愈發困難,導致惡性循環。“行業處在發展初期,屬於進行技術實力與融資能力比拼的階段,格局還並不清晰,有技術能力的初創公司一定要找到戰略互補的投資者,腳踏實地把產品做好。”他説。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總監吳輝告訴記者,我國商用車目前配裝ADAS的比例雖然不及乘用車,但總體進程加快,主要得益於近幾年法規和標準實施的驅動,商用車ADAS功能逐步實用,其前裝和後裝的比例都在快速提升。他認為,初創公司兩極分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技術水平的差異,尤其是在控制執行層面,這種差異隨着商用車ADAS前裝佔比的提升而逐步擴大,有技術實力的公司可以脱穎而出,其他的可能被淘汰。
周聖硯表示,ADAS是整車智能化的核心技術路徑,目前已成為技術的主要落地場景。從技術趨勢上看,ADAS已從前幾年的預警功能逐步切入制動功能,因此遇到了技術壁壘和門檻,所以一些經不起驗證的ADAS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説,踏實打磨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性能智能駕駛產品,才是供應商實現長遠發展的惟一“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