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因為疫情的原因,各國的餐飲行業都受到了衝擊,但是由於現在的外賣行業發達,除去餐廳飯店可以進行外送以外,超市也支持生鮮蔬菜肉類等農副產品送貨上門。所以牛肉的銷量在中國的上半年並沒有減少多少,反而進口量有所增加,也有先前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在,在豬肉和牛肉價格幾乎持平的一段時間裏,明顯是購買牛肉的人更多,即便現在豬肉價格恢復正常,牛肉的需求量也不低,此次被叫停的4家澳大利亞企業,他們的出口量佔據了整個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牛肉總量的五分之一,但是這五分之一併不是不可替代的,西方國家多以牛肉為主食,地廣人稀適合發展畜牧業的國家也不止澳大利亞一個。澳大利亞做不到對中國的牛肉需求進行壟斷,所以我國也並不擔心澳大利亞牛肉的“斷供”。
我國此前也已經和俄羅斯進行了出口牛肉的貿易協商,也進一步證明了澳大利亞並非是不可替代的,俄羅斯是完全可以取代澳大利亞對我國進行貿易出口,對於牛肉這種商品來説,只要有錢很難找不到賣家,反而是澳大利亞,一時間很難找到和中國需求量一樣大的國家,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是有貿易競爭關係的,美國出口的各種商品當中,很多和澳大利亞有衝突,美國也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9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居住了3.3億人口,農業發展並不比澳大利亞差。
澳大利亞一心想要和美國站在統一戰線,但是美國對於這位盟友覺得可有可無,在貿易上美國也幫不了澳大利亞太多,畢竟美國自己也是趨近於飽和,在我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大麥徵收80%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税的時候,同時也和美國達成了大麥和牛肉的出口貿易,澳大利亞因為美國的原因和中國交惡,結果卻被美國搶了生意,這也是十分諷刺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國只是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畢竟是澳大利亞的產品不合格,才會導致失去我們這麼一個大客户。
在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的眼中看來,我國是在對澳大利亞實施經濟上的脅迫,但實際上,我國不僅進口澳大利亞的大麥和牛肉,還有其他的例如鐵礦石、羊毛、葡萄酒等等一系列的商品,這些也都不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產品,如果想要對澳大利亞施壓,未必能讓澳大利亞有喘息的機會,而澳大利亞出口給我國的牛肉明顯存在着質量問題,是澳大利亞自己不把商業信譽當回事,自然也怨不得我國更換商品的供應商。
此次事件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澳大利亞的農民,大麥和牛肉的滯銷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中國一直是他們長期的合作伙伴,疫情當前中國不會去刻意針對任何一個國家,前提是這個國家沒有對我國造成影響,商場上最重要的就是信譽,以次充好想要魚目混珠,一旦被人發覺,丟的是自己臉面,也會失去買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