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效率

在不降低IPO審核標準的前提下,證券監管部門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不是給市場“灌水”,而是有利於增強市場對經濟平穩發展的信心和企業上市積極性,緩解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壓力。同時,推動IPO常態化,是落實新《證券法》並實施註冊制的應有之義,是提升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優化樞紐功能的關鍵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在當前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做好復工復產要求下,直接融資在緩解中小企業、科創類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的重要作用再度凸顯。

截至4月29日,今年以來我國境內IPO市場保持活躍,中國證監會共核准52家企業IPO,同意29家企業科創板註冊;63家企業完成發行,融資850億元。平均每週約核準3家企業IPO,同意2家企業科創板註冊。4月份以來,A股有24家企業在不同板塊IPO(按照上市日期計算),發行企業數量和過會率高於普通年份。

經濟日報: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效率

伴隨着IPO常態化,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同聲音。有人認為,這麼多企業上市,是否審核過鬆?首發企業融資規模會影響二級市場表現嗎?這些中小板企業和科創板企業IPO,能否降低融資成本?

投資者的擔心不無道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二級市場的財富效應和企業融資生存這三方面問題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關係。從投融資規律看,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走勢的確可能受到IPO融資規模影響,這是任何資本市場都脱不開的規則;從市場平穩發展看,投資者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就像“左右手”一樣,任何一方都不可偏頗;從融資功能發揮看,一旦中小企業沒有順暢融資通道,生存必將堪憂,反過來將深刻影響股票市場的交易情緒和信心,減緩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速度。

當前,要站在“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高度,重新審視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認真處理好企業融資、投資者保護以及市場穩定發展的關係。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目前的資金缺口明顯,IPO不失為一種有效融資手段。IPO發行常態化,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滿足中小企業的急迫需求。資本市場要“保市場主體、做好復工復產”,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力度,主要落腳點正是為疫情防控提供精準化服務,為復工復產釋放政策紅利,以及科學合理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

作為降低融資成本的重要手段,這樣的新股發行常態化在眼下帶有極強的“信號”意義。

一方面,在不降低IPO審核標準的前提下,證券監管部門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不是給市場“灌水”,而是有利於增強市場對經濟平穩發展的信心和企業上市的積極性,緩解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壓力。對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對防疫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融資、再融資給予便利條件,表達了監管部門支持防疫企業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態度和決心。

另一方面,推動IPO常態化,是落實新《證券法》並實施註冊制的應有之義,是提升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優化樞紐功能的關鍵。作為資本市場各項改革的“牛鼻子”,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提速,必將引領定價效率、定價機制和投資理念展現新變化。新股發行改革率先突破,有望帶動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和再融資政策的持續完善,將鼓勵直接融資佔比大幅提升,再加上退市制度改革等舉措將加強市場主體自我約束,促進市場優勝劣汰,保證優質供給。

無論是從註冊制改革的脈絡看,還是從當前“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大局看,資本市場沒有理由讓飽受疫情煎熬的中小企業再繼續“飢渴難耐”,更沒有理由在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情況下袖手旁觀,新股發行應繼續保持常態化,加大支持企業融資力度正當其時。(經濟日報記者周 琳)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日報: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效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