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CEO談“撤離中國”:拔一棵樹,就能搬走整個生態?
4月16日下午,商務部公佈了多項關鍵調查數據,證明“中國仍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據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美資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在某些不負責任的外國政客叫囂本國資本“撤離中國”之際,那些紮根中國的跨國企業怎麼想?怎麼看?半年前,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峯會在山東召開,這是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實際行動。當時,來自115家“世界500強”和284家行業領軍企業領導人蔘加了會議。記者翻出當時的會議紀錄發現,這些跨國公司CEO的發言,隔空回應了時下的“撤離”言論。
資本逐利而動,政客説了不算
“博世來到中國已經110年了,拔得了一棵樹,搬得走整個生態嗎?”在當時峯會上,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博世公司CEO鄧納爾的這句話讓跨國企業深思。鄧納爾説,博世來到中國已經110年,目前在華員工超過6 萬。
梳理博世的發展史,你會發現,其從小變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就是一部全球化的歷史。鄧納爾説,博世的全球供應鏈都是基於自由貿易進行的,博世ECU(相當於汽車“行車電腦”)中的電子芯片更是全球自由貿易的產物,它們可能在歐美生產,在亞洲封裝,但最後去了博世在世界各地任何一家ECU工廠。
記者瞭解到,截至2018年底,博世在上海建有中國總部,在蘇州、無錫、長沙等地建有62家公司。在濟南,博世汽車轉向系統(濟南)公司每年向中國重汽提供十幾萬台轉向機。這符合着全球化的本質:資本逐利而動,追求產業鏈的最佳配置永遠是上策。
實際上,在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峯會召開前的兩個月,一部《美國工廠》的紀錄片火遍全球。這部片子講的是中國的福耀玻璃接手美國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將其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藍領美國員工的故事。
無論是博世深耕中國市場,還是福耀盤活美國企業,兩個案例都指向了跨國企業追求產業鏈最佳配置的道理。
在16日的商務部記者會上,商務部發言人高峯也強調了這個道理。
他説,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全球供應鏈只有在開放、合作的環境下才能實現效率和安全。
到中國去投資,跨國企業“頂壓前行”
凱傲集團是全球頂尖的智能內部物流解決方案提供商,註冊地在德國。
“中國的市場變化,是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見過的。”凱傲集團CEO李斯克説,“現在,很多人開始願意冒險,從經濟不確定性或者下滑中看到機會,而不是把它們視為問題。很多人和凱傲一樣願意冒風險,大力發展中國市場。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市場會成為凱傲除德國本土外最重要的市場。”李斯克説。
從2012年到2019年,中國物料搬運市場增長了近十倍,而凱傲集團的營收也從44.5億歐元飆升到90億歐元。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從貿易、技術和資本三個維度看,從2000年到2017年,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從0.4逐步增長到1.2,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2007年達到0.9的最高點,到2017年下降到0.6。這也意味着世界產業鏈中心正在向中國市場轉移,更多的資本和技術被中國市場吸引,來中國投資。
截至4月16日24時,全球已有212個國家存在確診病例,超過200萬例確診患者。疫情威脅着生命,也衝擊着生產。對跨國企業來説,這個事實指向了一個道理: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