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文匯論苑|對熱詞“新基建”的思考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財經

據浦東新區商務委近期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浦東吸引實到外資21.55億美元,同比增長36.6%,在全市(46.69億美元)佔比46.2%;其中,3月實到外資8.88億美元,同比增長45.8%,在全市佔比47.4%。數字逆勢飛揚的背後,是浦東對外資持續的巨大吸引力。這裏包括德國的跨國企業費斯托(中國)公司,將亞太物流和研發中心設在浦東;包括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在外高橋設立大中華區研發中心;還包括世界500強企業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商店,將在浦東打造一家中國旗艦店,等等。
      
聯合國貿發會議不久前發佈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將下降30%—40%。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但外資巨頭們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對上海、對浦東的投資,非但沒有撤離,反而加快了投資佈局的步伐。這些項目一般都是信息化水平更高的、升級版的基礎設施,比如今年4月啓動的盒馬鮮生的大倉儲項目,是一個數字經濟水平更高的項目(沒有統計在一季度的數據裏)。
      
近來,“新基建”一詞頻頻見諸媒體和微信,成了熱詞。“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是相對於以“鐵公機”為主體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的,指在數字經濟新時代必須大規模建設和普及的新一代高科技、信息化基礎設施,主要包括5G基站網絡、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等。可以肯定地説,沒有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更“新”,就無法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發力“新基建”,是邁向數字經濟新時代的必由之路,這已經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一重要要求,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客觀需要,是抗疫情、穩增長的有力手段,更是黨中央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與產業變遷大趨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抉擇。
      
托馬斯·弗裏德曼和邁爾克·曼德鮑姆合著的《曾經的輝煌》(2012年)在回顧美國崛起的五大秘笈時,除了講到讀者一般都知道的,美國重視研發原創、教育、移民(吸引人才)外,還講到一個重要的秘笈是“注重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以此吸納並釋放了巨大的產業能量。一個大國強國走過的路,值得我們重視。疫情突如其來,對我們是一場大考,對世界經濟也是大考。“新基建”是一個很好的回答。
      
人類經濟發展史中的無數事實表明,技術革命引領產業進步。倘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珍妮紡織機是增添了人的力氣、延長了人的手臂、靈活了人的手指,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將石化能源轉化成了更為神奇的電能,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計算機啓動的、至今仍然在突飛猛進的革命,它擴張人的大腦。目前,應對新冠疫情而風生水起、逆勢飛揚的業態、產業,都與這個新技術相關。眾所周知,疫情防控的主要手段很“原始”,即盡力隔離人際交往、人際接觸。而經濟發展需要接觸,“產業鏈”需要“鏈接”,信息技術就解決了這個矛盾。在這些特殊日子裏,人們看到了數字經濟、線上新經濟、雲操作的厲害。現在,“新基建”又成熱詞,我們期待,這類基本建設的興旺,將是我們經濟向好的又一重要保障。



作者:周錦尉(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於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