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稱,美國希望重組聯邦退休儲蓄投資委員會(FRTIB),這使得市場開始擔憂,美國養老基金對中國資產的投資或將收緊。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相關採訪和統計梳理,美國退休金賬户的種類分為三類——個人退休賬户(IRA)、公共和私營退休金計劃、社會保障信託基金(SSFT)和軍隊退休基金(MRF),鑑於美國養老金賬户當前對中國股債的配置非常有限,因此資本外流的風險很小。
“總體而言,美國的相關基金持有1800億~1900億美元中國股票,100億~120億美元中國債券,且大多數在離岸市場。”渣打宏觀、外匯策略師張蒙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反,更廣義的外資對中國證券的投資繼續增長。一季度末,外資持有中國在岸債券2.3萬億元人民幣(約3270億美元),持有中國在岸股票1.9萬億元(約2660億美元)。尤其是,外資持有結構比較強勁,因為70%由外資持有的債券都和全球儲備金管理人有關,意味着更為穩定。”
美養老基金所持中國資產規模很有限
截至2019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管理規模達32.3萬億美元,主要配置美國資產。根據記者查找官方相關記錄,目前只有4只美國養老金有進入中國在岸市場的資質,渣打預計,相關基金對中國資產的持有量約2000億美元(股94%、債6%)。
其中,美國養老金的中國債券持倉約100億~12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離岸的美元計價中國發行人債券上,而對在岸中國國債(CGB)的敞口很小。中國在岸債市總規模高達14萬億美元;美國養老金持有的中國股票規模也僅佔其資管規模的0.6%,即接近1800億~1900億美元,這比起中國股市的市值要小得多(預計最少13萬億美元,包括離岸上市股票)。
張蒙分析稱,美國退休金賬户的種類分為三類——個人退休賬户(IRA)、公共和私營退休金計劃、社會保障信託基金(SSFT)和軍隊退休基金(MRF)。整體而言,美國養老基金配置中國股市的規模不斷攀升,從10年前的530億美元升至2018年的1610億美元,這是基於FRTIB和聖路易斯聯儲披露的數據。
首先,SSFT和MRF資產規模為4.3萬億美元,大部分投資於美國國債(UST)和通脹保值債券(TIPS),對非美資產的敞口為零。
其次,就公共和私人養老金計劃來看,僱主養老金計劃包括待遇確定型模式(Defined Benefit,即DB)以及繳費確定型模式(Defined Contribution,即DC ),也包括401(k)計劃,其配置規模是17.1萬億美元。其中DC配置非美國股票的比例是6%~8%,而DB配置新興市場股票的比例是2.6%。其對中國債券的配比僅為0.05%(34億美元),0.7%配置在中國在岸和離岸上市股票(1230億美元)。
再就第三類個人退休賬户(IRAs)來看,其總規模為11萬億美元。據估算,0.1%配置到中國債券(90億美元),0.6%配置到中國股票(620億美元)。
私營機構投資管理人需盡信託義務
相較於如養老金這樣的公共部門,對其他公募基金、對沖基金等私營部門的投資機構而言,信託義務(fiduciary duty,即受託人對受益人應負的最高善意、信任、坦誠等義務)是最關鍵的,其很難受到行政指令的干擾。而除了美國以外,全球還有眾多公共部門、私營機構投資者在加倉中國。
摩根資管新興市場首席投資官提瑟林頓(Richard Titherington)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是重要的收益來源,即使是美國的基金,也需要盡到信託義務,要為基金產生儘可能最大的回報。”該機構的亞洲研究團隊覆蓋的中國公司(包括中概股、H股、A股)已超750家,其中近250家是A股公司。
此外,針對此前美國對MSCI納入A股的一些質疑,MSCI董事總經理兼指數研究部環球主管Sebastien Lieblich此前也對記者表示:“MSCI的指數是從全球視角來組建的,需要照顧到全球投資者的需求,具體國家的問題不會影響全球指數,MSCI的做法通常是針對特定投資者,設計另一個獨立的指數來滿足其需求,全球指數不會被影響。”
外資對中國資產的投資持續增長
今年一季度,由於疫情來襲,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中國境內市場被外資譽為“穩定器”(stabilizer),多家外資在採訪中提及,“開放中的中國股、債市場經受住了全球動盪的考驗”。
可以確定的是,外資對於中國資產的增配趨勢仍將持續,且由於一季度中國資產展現出的韌性,以及與全球資產的相關性更低、可以分散化全球投資組合的風險,因此,外資的配置確信度正在提升。
張蒙也認為,儘管一季度全球市場出現拋售,但與其他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相比,境外資金從中國境內債券和股票的流出規模一直不大。今年3月,在岸債券流出200億元,遠低於2016年1月創紀錄的770億元;外資持有的在岸股票減少了2080億元,但根據估計,1300億元是由於股票估值變動的因素所致。此後,外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在4月強勁反彈,滬港通資金從3月的680億元淨流出轉為正數(530億元)。初步數據顯示,4月,通過中國中央存款清算(CCDC)平台,債券流入達到433億元人民幣。
亞洲大型資管機構瀚亞投資上海的權益投資總監齊晧日前對第一財經表示:“A股近10倍的估值頗具吸引力,在恐慌性拋售和資產暴跌後,即使一季度營收歸零,持倉期和業績考核週期較長的外資仍有動力增配確定性更強的內需相關板塊。”她認為,在一季度資金大幅流出後,養老金等大型資管機構每季度都會做投資組合的再平衡,在資產暴跌、倉位下降過多的情況下,投資組合可能出現偏離追蹤基準的問題,因此需要補回一些股票倉位來再平衡,這也部分解釋了近期美股的反彈以及北上資金的迴流。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在岸資產總額達6.4萬億元(合9000億美元),其中包括1.9萬億元股票、2.3萬億元債券、0.9萬億元貸款和1.3萬億元存款。在債券投資中,張蒙預計,公共部門投資者佔大多數(70%),主要來自外匯儲備投資管理人。根據報道和官方記錄,至少有16家外國政府養老基金已獲准投資中國境內債券,其中4家是美國公司,例如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等。但真實數量可能更多,因為CIBM Direct(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接入市渠道)旗下有45家公共部門投資者的名稱並未披露。
文章作者 周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