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近賠錢了,不少號都在寫這事,後台讓我也聊聊,不過我這次不準備重點聊這事,畢竟已經有不少人説了,我重點説下他到底是怎麼成了巴菲特的,眾所周知的那些事我就不説了,我説點大家平時不一定知道的。
對於巴菲特,一般有兩個極端觀念,早先説他全靠牛逼的投資理念,這些年又説他靠家裏牛逼的背景,是個官二代。
其實這兩個都不對,巴菲特的稀缺性,主要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他碰上了,咱們一件一件説。
1
天時地利
首先他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長的一個大型經濟體的上行週期,也就是從二戰前後一直到現在的這段時間,接近一個世紀。
這個過程中,美國一日千里,挺過大蕭條,打贏世界大戰,打贏冷戰,並且在全球化中高歌猛進。中間倒是有些小挫折,但整體順風順水,在這之前,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這麼大幅的持續上升。
以道瓊斯為例,在巴菲特出身的1930年,道瓊斯指數一度跌到了40點左右,現在多少呢?24000點,在過去90年中,美國股市相當於翻了600倍。
跟巴菲特差不多的,還有摩根之於美國,羅斯柴爾德之於英國,馬道長之於中國,這些人換一個地方,也都是人精,不過都不可能搞出那麼大的事來。
摩根那個時代英國人要投資美國,當時英國天量的財富在向美國倒騰,需要人做中介,摩根義不容辭地做了起來,整個大英帝國兩百年的財富向美國轉移,摩根家族雁過拔毛,而且這些產業到了美國後需要繼續融資,他們這些金融中介也就富可敵國。
羅斯柴爾德也一樣,很多人在聊這一家子,並且衍生出一堆陰謀論,甚至説這家人背後控制着世界(這種陰謀論太低級,現在宋鴻兵都不聊這事了),其實絕大部分人都沒弄明白他們到底是幹嘛的。
這家子就是給英國承銷債券的。啥意思呢?
英國無論是去中國打鴉片戰爭,還是收購蘇伊士運河,甚至去南非搶金礦,兵馬未動,國債先行,要先發國債籌錢。我們前期説了,英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能低成本借到錢,這裏説的發國債,總得有人來操作,政府一般不會去做太細節的東西,國債承銷往往由金融界大佬來做。
現在美國國債也一樣,國債也分成一級和二級市場,國債和股票就跟豬肉似的,一級市場的大佬一買就是幾萬頭,然後把豬帶回去慢慢賣給別人。
羅斯柴爾德他們家就是做這個事的,從英國政府那裏拿到國債,然後找個合適價位賣掉,自己可能也持有一部分,一邊賺差價,一邊賺利息。他們家正好攤上了英國急劇上升的19世紀,帝國每次打仗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羅家也能跟着分享勝利的喜悦和紅利,這個過程中順便跟政界商界都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成了那種手眼通天的角色。
不少同時代的銀行家投資俄國,俄國一開始還湊合,收益率比英國還高,但是後來不是發生革命了嘛,大家都顆粒無收。
也就是説,在平台的劇烈上升期,個人的成就才會以幾十上百倍的規模放大。
事實上巴菲特自己也是這麼説的,他一再説,自己的長線投資理念,是建立在對美國長期發展的看好,也就是所謂的“黃金80年”。
國運好,個人才能好。
這也是為啥巴菲特反覆強調,不要做空美國,美國非常堅挺,做空美國就是死路一條。
不過話要是擱以前,這麼説沒啥問題,現在時候變了,首先做空美國並不一定死路一條,《大空頭》大家看過吧,那裏邊的那幾個主人公就是在對賭美國經濟要崩潰,最後都成了人生贏家。
不過電影中講到的幾個人,跟電影裏沒提到的保爾森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那人在2008年危機中,給公司賺了150億美元,收入超過玻利維亞、洪都拉斯、巴拉圭這南美三國的GDP之和,他自己賺了40億刀,成為那一年真正贏家。
而就在今年,不少基金做空美國股市,又賺的盆滿缽滿,估計再過一段時間又有別的空頭電影了。
所以巴菲特這次與其説是在警告別人不要做空,不如説是“擔憂”,擔心美國境內的空頭們乘火打劫,把經濟推向萬劫不復。
回到“平台”這個話題,還有一點大家應該都有感觸,這些年的不少致富神話,本身並沒有多複雜的技巧,攤上誰就是誰。平台上升期,會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而且這個財富效應不是均勻的,有些人受影響尤其明顯。
比如上次在巴西聖保羅,我同事看着貧民窟感慨,説人這一生,全靠浪。
他們家以前在上海的房子,跟巴西貧民窟的豬窩差不多,最近三十年急劇變化,國家翻天覆地,他們家的豬窩給他們家換了好幾套房,他們一家子也從豬窩搬進了大平層,問題是他們自己幾乎啥都沒做。
他還順便感慨,他恨不得在巴西貧民窟買一套,將來聖保羅變上海,又能發一次。不過他最後也沒買,畢竟他不是太相信巴西的國運,有錢還是在國內屯。不止他自己不相信,連巴西人自己都不信,巴西人有錢還是願意去美國投資。
回到巴菲特,他經歷了美股最急劇上升的一個世紀,也是造神的一個世紀,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會乘風破浪變成傳奇,極少數人會達到史無前例,巴菲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當然了,趨勢好不代表能每個人都受益,就像是中國房價大漲,不少人受益,但不代表每個人都受益一樣,有些人尤其受益,可能是因為運氣,可能是因為有腦子,巴菲特既有腦子又運氣好。
2
財富生涯
巴菲特的炒股生涯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前半期主要是在用自己的錢炒股,後半期用別人的,到現在,主要是用別人的錢給自己賺。
一般説他爹是個國會議員,有一説一,他爹對他的幫助很大,但是並不是決定性的,大家如果看過那本《滾雪球》,就知道他爹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起點,讓他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但是對他投資的幫助不是太大,他爹那點錢跟他的沒法比,他在二十來歲就遠超他爹的收入了。
不過年輕時候的巴菲特賺錢套路並不是他一直説的那樣:先選中一個被低估的股票買入,然後慢慢賺錢。
他也玩激進的槓桿,也就是借錢炒股,賺了就是大賺,賠了本金可能也跟着沒了。他這些操作風險高極了。只能説,他在投資方面確實有天賦,能發現贏利點,然後迅速致富。
至於為啥説能發現贏利點,這個跟他的各項素質有關,比如他天生對投資這事有興趣,能幾十年如一日地翻看堆積如山的材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週都要看幾千頁的各種書籍和賬目。大家反思下,自己上次看上千頁的材料是什麼時候?巴菲特的學識在他們那個圈裏也算牛逼的,被稱為“學習機器”和“兩腳書櫥”,直到八九十歲高齡都維持着旺盛的學習激情。
更別説很多人忽略了一點,他和蓋茨都是那種極度聰明的人,而且極度專注,能持續幾十年琢磨一件事。
再加上我們上文説的,美國這幾十年都是上升期,社會的上升期選股票非常容易選對。就跟前些年在中國一線城市閉着眼買房都很難虧一樣。社會一上升,資產就甚至,怎麼買怎麼有。
此外巴菲特最讓人感慨的能力,就是那種“開放心態的學習能力”,畢竟所有財富的本質都是信息。
絕大部分人吧,就跟個受精卵似的,一個精子進入後,受精卵表面就結了個殼,不再讓別的東西進入了。也就是説,大概在三十歲左右就“受精”了,基本沒法學習新知識了,只會強化舊有的知識。
他經常説的那個“複利”,如果用在他賺錢方面,説實話不是太準確,但是用在他知識和經驗的增長方面,那就太準確了,巴菲特的認識水平確實是以“複利”的形式在上漲。
我以前關注的一些博主,正好走了反面,一開始觀念好像很新奇,但是過一段時間,就發現他在一直重複自己,把現實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往自己的那個邏輯體系裏套,明顯是不再更新知識體系了。到最後就跟宗教狂熱似的,把那些跟自己理論不一致的事和人,全部打成異端。
這種人,我們也可以稱為“套子裏的人”。
如果巴菲特也是這樣一個人,那他的腦子在1960年之後就“固化”了,他後來可能也就錯過了“黃金90年代”。
但是巴菲特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終生學習,現在90多歲了依舊手不釋卷,終生都在更新知識體系,能力邊界在不斷的擴張。
在不斷投資過程中,隨着成功戰例越來越多,聲望漸起,越來越多的人把真金白銀拿給他。這就跟打怪升級似的,等到無數人爭着讓他給自己打理財富的時候,他的玩家生涯也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他拿這些錢去買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是有巨大的現金流嘛,然後通過保險公司去籌集更多的錢,再通過這些錢去抄底。
他現在執掌的那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是個保險公司,嚴格來説,是“再保險公司”,也就是給保險公司提供擔保的公司。這類公司都是巨有錢,你想在中國保險公司都是需要牌照的。
説到這裏,又得説巴菲特另一個習慣,我們前文説過,資本主義自從誕生,就面臨一個擺脱不了的夢魘,也就是大概十年左右來一次的經濟蕭條,別人都是在股市瘋狂上漲的時候衝進去,買漲不買跌嘛。然後暴跌時被封在山腰,巴菲特恰好相反,操作非常反人類,股市快速上漲的時候,別人都在買,他在往外撤,等着股市暴跌,他進去抄底。
這玩意説起來容易,大家去試試就知道了,妥妥的“試試就逝世”,根本做不到理智冷靜,追漲殺跌是99.9%的人的天性。
用他自己的話説,他一輩子只做了幾個交易,比較著名的是1973年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的時候,他在低位接盤了華盛頓郵報,抄底了10%的華郵股份,然後長期持有,此後20年,這支股票大漲了近40倍。
此外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投資,就是1987年美國股災的時候抄底了可口可樂7%的股票,隨後兩年的回報率就高達226%,在整個黃金90年代,十年漲了18倍。從那以後每年收益率大概在2%左右,而且由於他是股東,可口可樂公司還給他分紅。
這事説來好像大家都能做,但是真處在山裏往往又比較迷惑。比如現在美股經歷了前段時間的暴跌後,現在停在了24000左右,這就讓不少人糾結無比,不知道接下來要上還是要下。
不少人覺得美股會重新爬上一個更高峯,而巴菲特不這麼理解,他把能賣的全部賣了,手裏持有天量現金,在那裏等暴跌,顯然他認為現在的美股依舊處於危險階段。
具體怎麼看,大家自己尋思吧,建議把眼前這些東西和現在的想法記錄下來,再過一段時間,重新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想法對不對。
現在分析師一般有個觀點,他們認為巴菲特可能覺得接下來又有一大波的暴跌,到時候屍山血海,血流成河,正是資本家上街收資產的時候,巴菲特准備現金是要去抄底。而且如果真發生那麼大的災難,保險公司肯定會倒黴,巴菲特的公司又是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需要預留大量現金迎接災難。
至於是不是會發生巨大的災難,拭目以待吧,我覺得形勢肯定非常艱難,這也是為啥川大爺頂着幾十萬條人命的傷亡要復工(這兩天沃頓商學院的模型顯示,美國全面復工要死35萬人)。
説到這裏,大家可能有個疑問,如果我們按照巴菲特的套路玩,會不會也取得巨大成功?
首先説結論,不太能。
原因也不復雜,如果早年跟着他玩,還有可能。不過那時候他沒成名,你也不知道他在忙乎啥。
現在的巴菲特整體操作已經比較透明瞭,只不過他已經不依靠高收益率,他靠的是超大體量和股東分紅,也就是説,當體量到達一定高度,遊戲規則都變了。
巴菲特長期的信譽加持,他買的股票也會受到整個市場的追捧。此外不管買啥,天量資金下場,他直接成股東了,每年年底有分紅,巴菲特的收益很多時候是靠這個。
當然了,他的體量太大,入場會導致整個大盤動盪一下,那天他拋掉了航空股,整個行業巨震,航天股遭到重創。
而且由於他體量大,類似恆星質量太大,會扭曲空間,把光線掰彎一樣,他的入場,往往會開出別人根本沒法提的條件。
比如在2008年,雷曼兄弟不是要倒閉了嘛,股價大幅下挫,再要是挫下去,百年雷曼就要交代了,當時雷曼急需大量現金穩定股價,而且需要“放大招”來穩定信心。
雷曼高層準備去找巴菲特,讓巴菲特幫下忙,只要巴菲特出來買雷曼兄弟的股票,大家一看,覺得巴菲特這麼看好雷曼,看來問題不大,市場就能恢復對雷曼的信心。
不過巴菲特開出了的條件是:他可以買雷曼,但是要9%的投資紅利。啥意思呢?比如説巴菲特投資40億,到了年底雷曼需要給巴菲特支付3.6億,不管股票漲跌,這3.6億都得付。
雷曼的掌門覺得這事太過離譜,這也太霸道了,簡直是土匪打劫,也就沒談成,當時雷曼高層沒估計到情況那麼嚴重。隨後沒多長時間,雷曼兄弟徹底遭到市場的拋棄,很快倒閉了,它的倒閉引發了整個金融領域的危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次貸危機”。
危機爆發後,整個市場都陷入恐慌,雷曼乾的事,華爾街那幾個大銀行一件都沒少幹,都要倒閉了,這時候高盛跑去找巴菲特,開出來了10%的投資紅利(比雷曼高一個點),巴菲特買了高盛50億的股票,高盛每年要給巴菲特5億的份子錢,他倆後來談成了。有了巴菲特的加持,高盛避免了成雷曼,股價第二天就上漲了6%,高盛順利挺過了那次危機。
也就是説,就算你和巴菲特買相同的股票,到最後你倆的盈利情況都天差地別。
而且更重要的是,巴菲特他們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做對沖風險,比如給自己買的股票做個保險,股票跌了還可以去找保險公司收點錢,這個普通人更是沒法操作。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對自己有信心,看準的股票,不管漲跌都能持有幾十年。看着不對的股票説割就割,這個時候你能跟着他割嗎?
比如去年美股漲了30%(現在已經快跌光了),巴菲特寧願讓自己的錢在賬户上躺着,也不去買股票,當時大家對他已經充滿質疑,覺得老頭是不是糊塗了。
不過今年年初美股暴跌,大家才發現原來老頭沒糊塗。
不過這兩天他投資航空股失敗,又賠了500億,大家發現這老頭果然糊塗。而且這不是他第一次投資航空股賠錢,1989年他去投資航空股已經賠過錢了,而且沒少賠,當時他就説航空股一點前途都沒,沒想到這不三十年過去了,又在同一個地方摔了一跤。
其實巴菲特最鐵的粉,這些年整體心態基本是這樣的:老巴牛逼->糊塗了->果然糊塗了->大神就是大神->收回我剛才説的巴菲特確實是傻了。。。。。。
不過巴菲特還有個優點,完全可以無視這些質疑,堅決按照自己的思路來。
3
尾聲
文末,想總結下巴菲特,看看他身上有啥我們能學習的,畢竟投資這事學起來非常難,但是一些品質還是可以學的。
首先,也是讓我最感慨的一個能力,就是他是典型的“長期主義”的那種人,極其刻苦,長期保持對知識和工作的激情,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閲讀和思考,這樣的人想不發財都難。
其次,他是那種典型的“內穩定”的人,生活整體無趣而且變化不大,是真正那種樸實無華的人,把精力和時間都聚焦在關鍵業務上。
再次,我覺得他最具哲學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這句話不僅僅在股票領域,任何領域都適用,每次危機都是一部分人的轉機。
最後,巴菲特關於“賭國運”的説法非常好,本質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在對賭國運,只是絕大部分人沒意識到,接下來國運的上升和下降,將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我選擇相信國運!